谢谢!可是我们谁能证明明朝后宫干涉朝政少呢?最多能感觉是明朝时,后宫行为不再嚣张且影响力不大,社会主要矛盾离后宫渐远,这也是证明明朝时国力已日渐衰落的最好证据 。我瞎猜是中国上层社会路线斗争到极至而崩溃的结果 。唐朝开放国盛,百家争鸣,盛极而衰时,又相互抨击,气焰实足,经元至宋时,才沉静下来 , 却又对思想路线的争论走向追求完美的极至,这种追求贯穿自上层而下层,这种各自为政的格局使局部事物飞速进步发展,而国家整体实力相对涣散,且思想路线斗争更激烈而风行阴暗,才使后宫浮出水面替罪 。至明朝国力不足 , 此时不富足的上层社会对社会发展更无心思考,成完美大明律,借此执行代替争论 。成克己依法而论之风 。律法过严时,皆人怕出名,后宫也如是 。估计是这样子 。
为什么明朝会极少出现后宫干政的局面,主要有几下几个原因:
一、选妃制度,明王朝选的皇后妃嫔除了明初期为巩固皇权少数选择官员之戚外,大多出自民间,家世并不显赫,不像清朝那样采取的联姻制度 , 扫除外部势力支持,为就是预防外戚乱政 。
二、继位制度,明朝的继位原则是嫡长子继承制,皇帝没有儿子是兄弟继承,无论哪种继承,都是皇帝在世是就由朝延明文公告并实施了的,有一套明确的制度,后宫极难干涉 。
三、文官制度,明朝文官的地位高于武官 , 虽说出台一项决策时有文官争执不下,但总体因为文官没有军队,即使出现和后宫联合的局面,也掀不起大风浪 。
【我国历史上的封建王朝那么多,为什么唯有明朝极少出现后宫干涉朝政府历史局面】
四、内阁制度,明朝有一套完整的内阁制 , 朝延大小事统一由内阁制度意见后 , 交由皇帝批准实行,即使皇帝不小朝,一些事务也有具体的制度在,内阁也能自行处理,这就使得很多皇帝即使不上朝,王朝也可以有条不紊的进行着,也扫除了后宫干政的空间 。
五、宦官制度,明朝设有东厂、西厂等特务组织,锦衣卫的权力在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直接对皇帝负责 , 很多文武百官甚至在床中和自己的老婆说一句对皇帝不敬的话,第二天就有可能人头落地,这个组织无处不在,好多时候都可以先宰后奏,还是很恐怖的,这也扫除了文武百官和后宫联合干政的先机 。
其实不光明朝极少出现后宫干政,宋朝也是很少出现后宫干政的 。明朝自从朱元璋和朱棣以后 , 文官的地位越来越高,皇帝权力受到了极大的挑战,不得不依靠锦衣卫和东厂来制衡,或者在朝廷中扶持亲皇帝的大臣,比如嘉靖皇帝之于严嵩就是这样 。文官权力越来越大,儒家的道统被整个社会认可 , 后宫干政是极为困难的 。
所以可以看到明朝的时候,皇帝做很多事情 , 只要不符合规制,一帮大臣拼命和皇帝做对 。比如万历皇帝想立自己喜欢的妃子为后就做不到,自己几十年不上朝,政府还是可以正常运转就是这样 。皇帝的权力越来越被架空,越来越成为与士大夫共治的局面 。这个时候 , 你说后宫怎么想汉唐那时候那样干政 。所以对嘉靖皇帝,有人就骂他“设百官如置家奴”,因为大臣并不是皇帝的奴才 。
宋朝也是这样 , 文官权力很大 , 基本很少出现后宫干政 。但是清朝又重新出现后宫干政,原因就在于大臣权力太低 。文官权力特别有限,基本上皇帝说话是没有人反对的,国家很多事情都是不需要经过大臣的,皇帝可以私下里面进行裁决 。明朝事事都是有流程的,大臣要是硬顶皇帝,皇帝也是没有办法的 , 因为不符合体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