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七大节日分别是什么,中国传统的七大节日是哪些

中国七大节日分别是什么

七大节日分别是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七夕节、中秋节、重阳节 。
【中国七大节日分别是什么,中国传统的七大节日是哪些】
春节:中华民族第一大节 , 农历正月初一,春节时,全家大团圆,除夕守岁、烟花爆竹、辞旧迎新 。
中国七大节日分别是什么,中国传统的七大节日是哪些

元宵节:农历正月十五,元宵意指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 。
清明节:农历四月初五 。清明节是唯一以节气兼节日的民俗大节,主要指自然节气,后来成为了祭祀祖先的重要节日 。
端午节:农历五月初五 。作为农历五月初五的节名 , 起源于纪念屈原 。
中国七大节日分别是什么,中国传统的七大节日是哪些

七夕节:农历七月初七 , 中国古代的情人节 。也有人称为“乞巧节” 。
中秋节:农历八月十五 , 中秋节时 , 人们都尽可能和家人团聚,共话丰收 。主要的活动是赏月和吃月饼 。
重阳节:农历九月初九 。重阳节的习俗有登高远眺、插茱萸、饮菊花酒等活动 。现在我国又将九月初九定为敬老节 。

中国传统的七大节日是哪些

中国传统的八大节日是: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七夕节、中秋节、重阳节、冬至 。1、春节是指汉字文化圈传统上的农历新年 。传统名称为新年、大年、新岁 , 但口头上又称度岁、庆新岁、过年 。古时春节曾专指节气中的立春 , 也被视为是一年的开始,后来改为农历正月初一开始为新年 。一般至少要到正月十五(上元节)新年才结束,但在民间,传统意义上的春节是指从腊月的腊祭或腊月二十三或二十四的祭灶,一直到正月十九 。春节俗称“年节”,是中华民族最隆重的传统佳节 。中国人过春节已有4000多年的历史 。2、元宵节始于2000多年前的秦朝 。汉文帝时下令将正月十五定为元宵节 。汉武帝时 , “太一神”的祭祀活动定在正月十五(太一:主宰宇宙一切之神) 。司马迁创建“太初历”时,就已将元宵节确定为重大节日 。正月是农历的元月,古人称夜为“宵”,而十五日又是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 , 所以称正月十五为元宵节 。3、清明节又叫踏青节 , 在仲春与暮春之交,也就是冬至后的第108天 。是中国传统节日,也是最重要的祭祀节日之一 , 是祭祖和扫墓的日子 。中国汉族传统的清明节大约始于周代,距今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历史 。受汉族文化的影响,中国的满族、赫哲族、壮族、鄂伦春族、侗族、土家族、苗族、瑶族、黎族、水族、京族、羌族等24个少数民族 , 也都有过清明节的习俗 。扫墓祭祖、踏青郊游是基本主题 。4、七夕节,又名乞巧节、七巧节或七姐诞,发源于中国,是华人地区以及部分受汉族文化影响的东亚国家传统节日,农历七月七日夜或七月六日夜妇女在庭院向织女星乞求智巧,故称为“”乞巧“ 。其起源于对自然的崇拜及妇女穿针乞巧,后被赋予了牛郎织女的传说使其成为象征爱情的节日 。2006年5月20日,七夕节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列入第一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现被认为是“中国情人节” 。5、中秋节又称月夕、秋节、仲秋节、八月节、八月会、追月节、玩月节、拜月节、女儿节或团圆节,是流行于中国众多民族与东亚诸国中的传统文化节日,时在农历八月十五;因其恰值三秋之半 , 故名,也有些地方将中秋节定在八月十六 。

我国七大传统节日

中国的七大传统节日:
【普天同庆新春至——春节】中华民族第一大节,农历正月初一 。春节为寒冬将?。貉裘榷? ,其源头可追溯至上古时代的“腊祭”,据说原是神农氏时代“索鬼神而祭祀”“合聚万物而索享之”的年终祭祀习俗,感谢百神赐予,祈求来年风调雨顺 , 五谷丰登 。新年习俗萌芽于先秦,定型于汉,在唐代以后逐渐从祭神转向娱人,明清时期开始转型,礼仪性、应酬性加强 。因正月初一离立春节很近,故称为春节 。春节时,全家大团圆,除夕守岁,通宵不眠,零点钟声敲过,竞相燃放烟花爆竹,辞旧迎新;年长者给年幼者“压岁钱”;屋里屋外贴门神、对联、年画、福字;初一早上出门,相互拜谒,馈赠礼品;北方人喜欢吃饺子 , 南方人多食元宵与年糕 。
【火树银花不夜天——元宵】农历正月十五 。元宵意指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又称为“上元节” 。元宵节起源于汉朝,与宗教文化多有关联 。元宵节燃灯的习俗起源于道教的“三元说”,正月十五日为上元节,七月十五日为中元节 , 十月十五日为下元节,主管上、中、下三元的分别为“天”“地”“人”三宫 , 天公喜乐,故上元节要燃灯 。“猜灯谜”又叫“大灯谜”,最早出现在宋朝 。随着时间的推移,元宵节的活动越来越多 , 不少地方节庆时增加了耍龙灯、耍狮子、踩高跷、划旱船、扭秧歌、打太平鼓等活动 。此外,元宵节老百姓家家户户都吃元宵 。
【寒食东风御杨柳——清明】阳历4月5日 。清明节是唯一以节气兼节日的民俗大节,主要指自然节气,后来成为了祭祀祖先的重要节日 。真正成为民俗节日是在唐宋之后 。祭祖扫墓是清明节的重点,后由单纯的祭祀活动演化为同时游春访胜的踏青,打秋千、放风筝也成为游艺性节目 。清明前一日为寒食节 , 有吃寒食的风俗 。
【艾符蒲酒话升平——端午】农历五月初五 。作为农历五月初五的节名,始于魏晋时期,其起源说法颇多 , 流传最广的是为纪念屈原 。赛龙舟、吃粽子、挂艾叶是端午节的习俗 。但是楚人因舍不得贤臣屈原死去,于是有许多人划船追赶拯救 , 他们争先恐后,追至洞庭湖时,不见踪迹,是为龙舟竞渡之起源,后每年农历五月初五划龙舟以纪念之 。煮糯米饭或蒸粽糕投入江中,以祭祀屈原,为恐鱼吃掉 , 故用竹筒盛糯米饭掷下,以后渐用鬃叶包米代替竹筒 。挂艾叶菖蒲,插于门楣 , 有驱魔除鬼之神效 。
【年年乞于人间巧——七夕】农历七月初七,中国古代的情人节 。也有人称为“乞巧节”或“女儿节”,七夕乞巧,这个节日起源于汉代 。七夕节始终和牛郎织女的传说相连 。穿针乞巧是七夕中小女子们的节目之一,据说在汉代已经盛行 。七夕坐看牛郎织女星,是民间的习俗 。相传,在每年的这个夜晚,是织女与牛郎在鹊桥相会之时 。织女是一个美丽聪明、心灵手巧的仙女,凡间的妇女便在这一天晚上向她乞求智慧和巧艺 , 也少不了向她求赐美满姻缘,所以七月初七也被称为乞巧节 。应节食品以巧果最为出名 。
【月到中秋分外明——中秋】农历八月十五,仅次于春节的第二大传统节日 。我国的中秋节是在上古秋分和月神祭拜的基础上发展变化,最后固定在每年八月十五,古代就有“秋暮夕月”的习俗 。夕月,即祭拜月神,直到唐初,中秋才成为固定的节日,宋朝盛行 , 至明清时已与元旦齐名 。中秋前夕,人们都尽可能和家人团聚,共话丰收,人月双圆,故又叫“团圆节” 。主要的活动是赏月和吃月饼 。中秋节的传说以嫦娥奔月最为著名 。
【把酒赏菊倍思亲——重阳】农历九月初九 。重阳之意愿于《易经》 。古代民间在该日又登高的风俗 , 所以重阳节又叫“登高节”,在唐代被官方正式确立 。重阳节的习俗有出游赏景、登高远眺、观赏菊花、遍插茱萸、吃重阳糕、饮菊花酒等活动 。现在我国又将九月初九定为敬老节 。
以上就是关于中国七大节日分别是什么,中国传统的七大节日是哪些的全部内容,以及中国七大节日分别是什么的相关内容,希望能够帮到您 。

经验总结扩展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