处暑的由来

处暑的由来

处暑在每年的8月23日前后,是反映气温变化的一个节气 。暑气将于这一天结束,我国大部分地区气温逐渐下降,处暑既不同于小暑、大暑;也不同于小寒、大寒节气,它是代表气温由炎热向寒冷过渡的节气 。
【处暑的由来】
处暑的由来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说:”处 , 去也,暑气至此而止矣 。” 。“处” 是终止的意思,表示炎热即将过去,我国古代将处暑分为三候:“一候鹰乃祭鸟;二候天地始肃;三候禾乃登 。”此节气中老鹰开始大量捕猎鸟类 , 天地间万物开始凋零 , “禾乃登”的“禾”指的是:黍、稷、稻、粱类农作物的总称 。“登”即成熟的意思 。

处暑的由来和风俗 处暑怎么来的一样

1、《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说:“处,去也,暑气至此而止矣 。”“处”是终止的意思,表示炎热即将过去,暑气将于这一天结束,我国大部分地区气温逐渐下降 。处暑既不同于小暑、大暑、也不同于小寒、大寒节气 , 它是代表气温由炎热向寒冷过渡的节气 。节令到了处暑,气温进入了显著变化阶段,逐日下降 , 已不再暑气逼人 。
2、处暑期间的习俗活动还是较为丰富多彩的,首先是祭祖和迎秋活动,祭祀活动源于希望祖先保佑新的一年阖家幸福,丰收硕果 。另外,处暑过后,秋意渐浓,如若能在秋高气爽的天气与家人畅游郊外,欣赏美丽的枫叶将是人生一大乐事 。《呼兰河传》中萧红描绘了一副场景,人们在处暑过后会在河边放河灯(又称“荷花灯”) , 超度那些死去的冤魂 , 也为那些寻不到路的野鬼指出一条托生的希望 。现如今这一习俗依然延续着 , 中元夜把河灯放入江河之中任其漂流 。对于我国沿海的一些渔民 , 每到处暑时节都会举行开渔节,欢送渔民开船出海,此时也是大家最幸福的时期,人们可以享受到各种各样的海鲜食品 。

处暑是什么意思

处暑有什么含义?
处暑 , 即为出暑,是炎热离开的意思,代表酷暑天气即将过去 。
处暑意味着酷热难熬的天气到了尾声 , 这期间天气虽仍热,但已是呈下降趋势 。处暑之时 , 太阳直射点继续南移、太阳辐射减弱 , 副热带高压也向南撤退 , 气温逐渐下降,暑气渐消 。
处暑是廿四节气中一个反映气候变化的节气 , 同时也意味着进入干支历申月的下半月 。元吴澄的著作《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说:处 , 止也,暑气至此而止矣 。处是终止的意思,表示炎热即将过去,暑气将结束 。处暑,七月中 。处,止也 。暑气至此而止矣 。
处暑的由来是什么? 处暑是二十四节气之一 , 也是秋季的第二个节气 。
处暑,北斗七星的斗柄是指向西南方向(戊位) , 太阳到达黄经150°时,交节时间点在公历8月23日前后 。处暑当天,太阳直射点已经由夏至那天的北纬23°26′,向南移动到北纬11°28′ 。随着太阳高度的继续降低 , 所带来的热力也随之减弱。此时,如果夜晚观北斗七星,会发现弯弯的斗柄还是指向西南方向 。
二十四节气是上古农耕文明的产物,它是上古先民顺应农时,通过观察天体运行,认知一岁中时令、气候、物候等变化规律所形成的知识体系 。廿四节气最初是依据斗转星移制定 , 北斗七星循环旋转,斗柄顺时针旋转一圈为一周期,谓之一岁(摄提) 。现行的二十四节气是依据太阳在回归黄道上的位置制定,即把太阳周年运动轨迹划分为24等份 , 每15°为1等份,每1等份为一个节气,始于立春,终于大寒,而处暑就是其中之一 。

处暑的含义及来历是什么?

“六月六,看谷秀”这里的六月六指的是农历六月初六观看庄稼抽穗开花 。
“处暑不出头,割谷喂老牛”处暑的时候谷子如果还不出头 , 就没有收成的希望了 。就像无用的荒草一样,只能割掉喂老牛吃了 。
处暑,是我国传统二十四节气中的第14个节气 , 这时候太阳到达黄经150°,时间点是在公历的8月23日 。处暑这个节气的特别之处在于 , 它是一个表示气温 由炎热向寒冷过渡的节气 。
很显然,暑气到了“处暑”这天就渐渐消退了 , 所以有些地区就很形象直白的称这天为“去暑” 。
扩展资料
还要清楚一点的是,农谚中的“到秋喂老牛”中的“秋”并不是指“立秋” , 因为“立秋”早于“处暑”,它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13个节气,时间点大致在每年公历8月7日-9日之间 , 明显要早于“处暑”的时间点一每年公历8月23日 。
农谚中的“秋”应是指真正气候意义上的秋季,或是指秋收时节 。因为,“立秋”节气到了,并不能代表秋天的气候到了,真正气候_上的秋季,得是在当地的日平均温度连续5天在22C以下,这才能算是进入到了真正秋天的季节 。
“去暑不出头,到秋喂老牛”这句农谚还有个流传更普遍的说法是“处暑不出头,割谷喂老牛” 。虽然字语上有些不同,但实际意义都是一样的 。
以上就是关于处暑的由来的全部内容,以及处暑的由来的相关内容,希望能够帮到您 。

经验总结扩展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