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点三刻是几点
四时三刻是指的四点四十五分 。我国古代是把一天平均分成十二份,每一份是一个时辰,另外我国古代还有一种叫做日晷的计时工具,它把一个时辰平均分成了八份,一份叫做一刻,而根据上面的分析来看,一份正好是西方计时方法中的十五分钟,三刻就是四十五分钟 。
古代时间
时辰是古代计时单位 。西周开始,中国的历法逐渐稳定了一岁十二个月的概念 。以日比作岁,也采用十二时辰划分一日、并将日期切分点(换日点)固定在夜半 。十二时辰的十二个时间节点(起点),为十二时 。汉代命名为夜半、鸡鸣、平旦、日出、食时、隅中、日中、日昳、晡时、日入、黄昏、人定 。

时间是谁发明出来的?
时间的发明者是苏颂 。1092年,北宋宰相苏颂主持建造了一台水运仪象台 , 能报时打钟,结构和现代钟表很相似 。水运仪象台每天仅有1秒的误差,上面装有在工作时能发出嘀嗒声的擒纵器 。他领导制造了世界上最古老的天文钟“水运仪象台”,开启近代钟表擒纵器的先河 。被称为“中国古代和中世纪最伟大的博物学家和科学家之一 。
卯时三刻是什么意思
四时三刻是指四点四十五分 。中国传统以十二个时辰来计算昼夜,每时辰分为八刻,又区分为上四刻,下四刻 。而一个时辰为2个小时,一刻约为15分钟,所以四时三刻是指四点四十五分 。
时辰是古代计时单位 。中国传统计时单位 。把一昼夜平分为十二段,每段叫做一个时辰,十二个时辰分别以地支为名称,从半夜起算 , 半夜十一点到一点是子时,中午十一点到一点是午时 。并且宋苏轼《申三省起请开湖六条状》记载:“今来所创置钤辖司前一闸,虽每遇潮上,闭得一两时辰 , 而公私舟舡欲出入闸者,自须先期出入,必不肯端坐以待闭闸 。”
一更二点 戌时四刻 三更一点 卯时一刻 酉时六刻 二更三点 辰时七刻 五更四点 分别是现代几点
一更二点为19:48;戌时四刻为19:57.6;三更一点为23:24;卯时一刻7:14;酉时六刻18:26;二更三点22:12;辰时七刻8:40;五更四点4:36 。1、古代一昼夜分为十二个时辰,每一个时辰折合现在的两小时 。以十二地支为名,从夜间十一时起算,夜半十一时至一时是子时,夜一时至三时是丑时,子 、丑 、寅 、卯 、辰 、巳、午 、未、申、酉 、戌 、亥以此类推 。
2、古代的更是按时间算的 。
19:00-21:00为一更,21:00-23:00为二更 , 23:00-01:00为三更,01:00-03:00为四更,03:00-05:00为五更 。
3、点:古代用铜壶滴漏计时,以下漏击点为名 。一夜分五更 , 一更又分五点 。一点合现代24分钟 。
4、一昼夜24小时为100刻,即相当于现在的1440分钟 。可见每刻相当于现代的14.4分钟 。
由此可计算出上述时间 。

扩展资料:
十二时辰制西周时就已使用 。汉代命名为夜半、鸡鸣、平旦、日出、食时、隅中、日中、日昳、晡时、日入、黄昏、人定 。又用十二地支来表示,以夜半二十三点至一点为子时,一至三点为丑时,三至五点为寅时 , 依次递推 。
宋以后把二十时辰中每个时辰平分为初、正两部分 , 这样,子初、子正、丑初、丑正……依次下去,恰为二十四时辰,同现在一天二十四小时时间一致 。
百刻制,汉时曾把它改造为百二十刻,南朝梁改为九十六刻、一百零八刻,几经反复,直至明末欧洲天文学知识传入才又提出九十六刻制的改革,清初定为正式的制度 。
午时三刻指的是什么时间
三更指 23-次日凌晨1点古时一个时辰分八刻,即现在的15分钟为一刻,那样的话午时三刻—–即11:45。
一昼夜24小时为100刻,即相当于现在的1440分钟 。可见每刻相当于现在的14.4分钟 。所以“午时三刻”相当于现在的中午1时43.2分
古代一昼夜划为十二个时辰,又划为一百刻(“刻”原来指的就是计时的滴漏桶上的刻痕 。一昼夜滴完一桶,划分为一百刻) 。“时”和“刻”实际上是两套计时系统单位 , 换算比较麻烦,平均每个时辰合八又三分之一刻 。
时辰———十二地支纪一昼24小时为十二时辰:
前半夜11时至1时为“子时”
午夜1时至3时为“丑时”
后半夜3时至5时为“寅时”,
早上5时至7时为“卯时”,
上午7时至9时为“辰时” ,
9时至11时为“巳时”,
11时至下午1时为“午时”,
中午1时至3时为“未时”,
晚上7时至9时为“戌时” ,
9时至11时为“亥时” 。
每个时辰各占两个钟头 。可见“从巳时直杀到未时”相当于现在的“从上午9时直杀到下午3时” 。
更点———古代把晚上戌时作为一更,亥时作为二更,子时作为三,丑时为四 , 寅时为五更 。把一夜分为五更,按更击鼓报时,又把每更分为五点 。每更就是一个时辰,相当于现在的两个小时,即120分钟,所以每更里的每点只占24分钟 。由此可见“四更造饭 , 五更开船”相当于现在的“后半夜1时至3时做饭,3时至5时开船” 。“五更三点”相当于现在的早晨5时又72分钟,即6时12分 , “三更四点”相当于现在的午夜1时又96分钟,即2时36分 。
刻———古代用漏壶计时 。漏壶分播水壶和受水壶两部 。播水壶分二至四层,均有小孔,可滴水,最后流入受水壶,受水壶里有立箭,箭上刻分100刻,箭随蓄水逐渐上升 , 露出刻数,以显示时间 。
【子时】夜半,又名子夜、中夜:十二时辰的第一个时辰 。(北京时间23时至01时) 。
【丑时】鸡鸣 , 又名荒鸡:十二时辰的第二个时辰 。(北京时间01时至03时) 。
【寅时】平旦,又称黎明、早晨、日旦等:时是夜与日的交替之际 。(北京时间03时至05时) 。
【卯时】日出,又名日始、破晓、旭日等:指太阳刚刚露脸,冉冉初升的那段时间 。(北京时间05时至07时) 。
【辰时】食时,又名早食等:古人“朝食”之时也就是吃早饭时间 , (北京时间07时至09时) 。
【巳时】隅中,又名日禺等:临近中午的时候称为隅中 。(北京时间09 时至11时) 。
【午时】日中,又名日正、中午等:(北京时间11时至13时) 。
【未时】日昳,又名日跌、日央等:太阳偏西为日跌 。(北京时间13时至15时) 。
【申时】哺时,又名日铺、夕食等:(北京时间15食至17时) 。
【酉时】日入,又名日落、日沉、傍晚:意为太阳落山的时候 。(北京时间17是至19时) 。【戌时】黄昏,又名日夕、日暮、日晚等:此时太阳已经落山,天将黑未黑 。天地昏黄,万物朦胧,故称黄昏 。(北京时间19时至21时) 。
【亥时】人定,又名定昏等:此时夜色已深 , 人们也已经停止活动 , 安歇睡眠了 。人定也就是人静 。(北京时间21时至23时) 。
我国古代计时的四个单位
古代计时单位是:时,更,点,刻 。时也称时辰,用12地支表示,每个时辰等于现在的两个小时 。古时与现代时对照:
子: 从半夜11点到凌晨1点
丑: 从凌晨1点到3点
寅: 从凌晨3点到5点
卯: 5-7
辰: 7-9
己: 9-11
午: 11-13
未: 13-15
申: 15-17
酉: 17-19
戍: 19-21
亥: 21-23点
夜里的时间还分为更和点 。一夜等分为五更,一更也等于现在的两小时 。
一更: 19-21点
二更: 21-23点
三更: 23-次日凌晨1点
四更: 1-3点
五更: 3-5点
【四点三刻是几点,卯时三刻是什么意思】
以上就是关于四点三刻是几点,卯时三刻是什么意思的全部内容 , 以及四点三刻是几点的相关内容,希望能够帮到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