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为什么农村会把小偷称之为三只手?我给大家看一个字就知道了:掱 。
这个字就念扒,我们现在把小偷叫做扒手,专门抓小偷的是反扒队 。
其实这个扒手,以前的写法,就是掱手 。

用掱字来指代小偷是非常形象的,三只手,其中两只手作掩护 , 第三只手偷人家东西 。
而掱字的本意是什么呢,是紧贴着,粘连着 。
你看小偷偷东西的时候,是不是就在火车站,公交车上,排队人多的时候,紧贴着受害人下手呢 。
清朝《清稗类钞》中有一段介绍掱手的:
掱手说上海人把剪绺贼叫做掱手,也就是扒手 , 上海话叫瘪三码子 。这种人不是专门贴身偷东西的,而是有机会偷东西就偷,没有机会偷东西就伸手要饭 。
滬人呼翦綹賊曰掱手,猶言扒手也,亦曰癟三碼子 。非專以翦綹為業也,可竊則竊,否則行乞 。
这里再补充一点 , 以前没有扒手这个名词的时候 , 把这种小偷称作剪绺,就是用东西划破剪开人们的衣服,偷窃财物的人 。现在公交车上的小偷,一般还是用锋利的刀片划开乘客的裤兜,皮包偷东西,还是一样的配方,还是一样的味道 。
在《清稗类钞》中还有一段介绍小女孩当扒手的 , 更加有趣:就说旧上海有这种小女孩当小偷的,更加有隐蔽性 。这些小女孩衣服整齐,举止大方 , 常常选择豪门巨富人家结婚的时候 , 她们站在门外,等到有女客人下了轿子 , 小女贼就跟在这些太太小姐后面混进去,登堂入室 。主人家以为是随客人来的,没有人盘问 。
垂髫女為掱手
上海之掱手,有以垂髫女為之者,以其尚未成年 , 人多忽而不察也 。其人衣飾華潔,舉止大方,每擇嫁女之巨室 , 伺於門 , 見有女賓降輿 , 即尾之而進,升堂入室,主人輒誤以為女賓之偕來者也 。周旋其間,乘間攘物,於是有搜竊新婦待御之珍品者矣,有被奪小兒隨身之飾器者矣 。其從容者,或且隨眾筵宴,果腹而出 , 而主人、賀客皆不及覺察也 。
这些小女贼进了婚礼之家后自然如鱼得水,结婚的时候家里乱哄哄的,不管是新娘子的陪嫁还是客人的财物,都能被她们偷走 。
胆子大的甚至于喝了喜酒 , 大吃大喝一顿才离开 。

现在对着手机支付的普及,大部分年轻人都不会随身携带现金 , 小偷会不会越来越少呢?
在农村俗语中,经常将小偷称之为“三只手”或“梁上君子”,小偷的这两个称呼是怎么来的呢?
“三只手”这个称呼来自北宋,北宋年间,东京黑道上出了个非常有名的神偷,他行窃从不用任何工具 , 只要他挨近一人身,就能将这人兜里的银子掏出来,仿佛身上还有一只手似的,所以人送绰号“三只手”,至今不少地方将小偷叫作“三只手”,由此而来 。

“梁上君子”的称呼来自一个古代文言文中的一个典故 , 有个小偷溜进陈寔的家,躲在屋梁上面 , 陈寔发现后假装没看到,而是召集家人到客厅,教育家人要养成好习惯,努力向上,不要贪图享受,有些人虽然不努力,但本性不坏 , 只是习惯不好,才做出了一些危害社会的坏事 , 你们把头往上看,在我们屋梁上的这位先生,就是一个活生生的例子 。小偷一听,吓得赶快从梁上爬下来 , 跪在陈寔面前认错,要好好努力做事 , 改掉坏习惯,重新做人,后来人们把陈寔说的话变成“梁上君子“这句成语,用来称呼偷拿别人东西的小偷 。
【为什么称小偷为三只手 为什么要称小偷为三只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