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不正言不顺是哪家的思想

名不正言不顺是哪家的思想

“名不正,言不顺”是儒家思想理论的一种,原指在名分上用词不当 , 言语就不能顺理成章 。后多指说话要与自己的地位相称,否则道理上就讲不通 。出自孔子《论语·子路》:“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 , 则事不成 。”
名不正言不顺是哪家的思想

扩展资料:
儒家思想,是先秦诸子百家学说之一 。儒家思想也称为儒教或儒学,由孔子创立,最初指的是从事丧葬行业的司仪,后来以此为基础逐渐形成完整的儒家思想体系,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影响深远 。它是中国影响最大的流派,也是中国古代的主流意识 。
名不正言不顺是哪家的思想

儒家学派对中国 , 东亚乃至全世界都产生过深远的影响 。“儒学”、“儒家”、“儒教”这些概念要分清 。儒学作为一种学说,儒家作为一个阶层,儒教作为一种信仰,三者相同也不同,需要区分开来 。

名不正言不顺是哪家的思想?

“名不正,言不顺”是儒家的思想,出自《论语·子路》:“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 。”“名不正,言不顺”的意思:原指在名分上用词不当 , 言语就不能顺理成章 。后多指说话要与自己的地位相称 , 否则道理上就讲不通 。
儒家思想
儒家思想又被称为儒教或儒学,是先秦诸子百家学说之一,周公及三代礼乐,乃后起儒学之先导,周礼制定之地洛邑成周,乃中国儒学之祖庭 。
儒家思想中的“仁爱”是孔子思想体系的理论核心,它是孔子社会政治、伦理道德的最高理想和标准,也反映他的哲学观点 , 对后世影响亦甚深远 。
儒家思想的三个主义
1、“礼治”主义
儒家的“礼治”主义的根本含义为“异”,即贵贱、尊卑、长幼各有其特殊的行为规范 。
2、“德治”主义
【名不正言不顺是哪家的思想】
儒家的“德治”主义就是主张以道德去感化教育人 。儒家认为,无论人性善恶,都可以用道德去感化教育人 。
3、“人治”主义
儒家的“人治”主义 , 就是重视人的特殊化 , 重视人可能的道德发展,重视人的同情心,把人当作可以变化并可以有很复杂的选择主动性和有伦理天性的“人”来管理统治的思想 。

名不正言不顺是哪家思想家

“名不正,言不顺”是儒家的思想 。“名不正 , 言不顺”出自《论语·子路》,原句为: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 。这句话的意思是:名义不正当的话,道理就没法讲通;道理讲不通,事情就办不成 。
名实论的介绍
名实论是中国古代哲学的范畴之一,自先秦开始,诸子百家就开始了名实之辩 。名实论之“名”指的是名称、形式,“实”指的是则是内容 。因此名实之辩也可以看作中国的形式与内容之争 。在这场大讨论中,儒家代表人孔子则提出了“正名”的主张 , 若名不正,则言不顺 。
孔子的正名论
所谓正名,就是正名称、名分 。孔子主张“正名”,强调以礼为原则做到名实相符 , 言行一致 。孔子以周礼为尺度 , 以理想的”名”去匡正现实,要求人们正其名,言其顺,做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
孔子认为为君的应该象个”君”的样子,为臣的应该象个”臣”的样子,君之实要符合”君”之名 , 臣之实要符合”臣”之名 。孔子的正名思想具有一定的认识论和逻辑学意义,第一次指出了事物的名称、概念和实际事物应当相符的观点 。

名不正言不顺是哪家的思想?

是儒家思想理论的一种 。
“名不正,言不顺”,是指名分不正或名实不符 。
出自春秋孔子弟子的《论语·子路》第3章 。
原文:
子路曰:“卫君待子而为政 , 子将奚先?”子曰:“必也正名乎!”子路曰:“有是哉,子之迂也!奚其正?”
子曰:“野哉,由也!君子于其所不知,盖阙如也 。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 。故君子名之必可言也,言之必可行也 。君子于其言,无所苟而已矣 。”
译文:
子路说:“卫国国君要您去治理国家,您打算先从哪些事情做起呢?”孔子说:“首先必须正名分 。”子路说:“有这样做的吗?您想得太不合时宜了 。这名怎么正呢?”
孔子说:“仲由,真粗野啊 。君子对于他所不知道的事情,总是采取存疑的态度 。名分不正,说起话来就不顺当合理,说话不顺当合理,事情就办不成 。事情办不成,礼乐也就不能兴盛 。礼乐不能兴盛 , 刑罚的执行就不会得当 。刑罚不得当,百姓就不知怎么办好 。所以,君子一定要定下一个名分,必须能够说得明白,说出来一定能够行得通 。君子对于自己的言行,是从不马马虎虎对待的 。”
名不正言不顺是哪家的思想

扩展资料
《子路篇》共有30篇,本篇包含的内容比较广泛,其中有关于如何治理国家的政治主张,孔子的教育思想,个人的道德修养与品格完善,以及“和而不同”的思想 。
《论语》成书于春秋战国之际,是孔子的学生及其再传学生所记录整理 。到汉代时 , 有《鲁论语》(20篇)、《齐论语》(22篇)、《古文论语》(21篇)三种《论语》版本流传 。东汉末年,郑玄以《鲁论语》为底本 , 参考《齐论语》和《古文论语》编校成一个新的本子,并加以注释 。
郑玄的注本流传后 , 《齐论语》和《古文论语》便逐渐亡佚了 。以后各代注释《论语》的版本主要有:三国时魏国何晏《论语集解》,南北朝梁代皇侃《论语义疏》 , 宋代邢昺《论语注疏》、朱熹《论语集注》,清代刘宝楠《论语正义》等 。
《论语》涉及哲学、政治、经济,教育、文艺等诸多方面,内容非常丰富,是儒学最主要的经典 。在表达上 , 《论语》语言精炼而形象生动,是语录体散文的典范 。在编排上 , 《论语》没有严格的编纂体例,每一条就是一章,集章为篇,篇、章之间并无紧密联系,只是大致归类,并有重复章节出现 。
孔子的祖先本来是宋国的贵族,后因避宫廷祸乱而迁居鲁国 。孔子的父亲是一名武士,虽跻身于贵族之列,但地位很低 。孔子三岁时,父亲便死去了,他跟着母亲过着贫困的生活 。孔于年轻时做过“委吏”、“乘田”一类的小官,鲁定公时 , 孔子曾任中都宰、大司寇 。
鲁定公十二年(公元前498 年),由于与当时主宰鲁国政权的季孙氏、叔孙氏、孟孙氏三家政治观点不和,孔子离开鲁国去周游列国,希望在别的国家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 。先后到了卫、宋、陈、蔡、楚等国 , 都没有受到重用 。
晚年回到鲁国一心一意讲学和整理古代文献资料,曾整理删定《诗经》、《尚书》等,并根据鲁国史官所记《春秋》加以删修,使之成为中国第一部编年体历史着作 。孔子讲学 , 学生多达三千人,其中着名的有七十二人 。
以上就是关于名不正言不顺是哪家的思想的全部内容 , 以及名不正言不顺是哪家的思想的相关内容,希望能够帮到您 。

经验总结扩展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