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问题问得有意思 。生离死别,是人生必须要面对的一个事实 。面对生死离别的态度,人人不同 。有慷慨激越者,有平淡从容者 , 当然也缠绵绯恻的 。态度的不同,取决于人生的经历与性格的差异 。这里问的是诗人,其实 , 诗人也是人,诗人的性格也不是单一的 。诗人面对生离死别的态度,也是各各不同的 。面对与朋友的离别,王维说 , 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体现出一种依依惜别之情 。同样的送别,高适却说,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表现出一种更加超然与豁达的气概 。王维与高适同样做到了很高的官位,王维的诗句,无意中表现出一种文人的多愁善感,重情重义 。而在高适的身上,更多的体现出一种政治家的开阔胸怀 。陆游在即将告别人世的时候,念念不忘的国家的统一 。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表现的是家国情怀 。文天祥在决心以身殉国的时候 , 想的是“天地有正气,杂然赋流形”,是“时穷节乃见 , 一一垂丹青” , 是以传之久远的浩然正气激励自身 , 这种殉国的行为,更多的体现出一种以道自任的精神担当,只要是中华文明还在,文化精神还在,浩然正气还在传承,国家就不会亡 。说到陆游和文天祥,我很自然想起了陈毅元帅的《梅岭三章》,断头今日意如何,创业艰难百战多 。此去泉台招旧部,旌旗十万斩阎罗 。这是“伤病伏丛莽间二十余日”所作 。“虑不得脱”本身也说明作者是抱定必死之心的 。南国烽烟正十年,此头须向国门悬 。后死诸君多努力,捷报飞来当纸钱 。诗歌洋溢着强烈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文天祥,陆游,陈毅三位都是诗人,他们在自己的诗歌中,表现出了面对离别,面对生死的态度 。这三个人有个共同点 , 他们都是有精神追求和个人信仰的 。陆游与文天祥的身上,体现的儒家以天下为己任的家国情怀,陈毅身上体现的是共产主义的理想 。其基本内容虽有差别 , 有一点相同是 , 他们信仰都是坚定的,都是至死不悔的 。今天的我们在面临生离死别的时候,看看他们的态度,应该是有积极意义的 。在解答之前,流览了《环球时报》的一篇文章:《核潜艇之父竟遭“律师”恶毒侮辱》,说的是今年春节晚会中出现的“中国核潜艇之父”黄旭华院士,为了大国重器,隐姓埋名三十年,连父母都不知他的去向 。这种为国牺牲,默默奉献的精神,居然受到了一个被取消资格的“律师”禚宝伟的侮辱 。在黄旭华院士的身上,体现的应该是与陈毅元帅一样的离别情怀,将身许国之日 , 便已无家 。这种情况,在共和国的将帅谱里,应该比比皆是 。他们正是把对家庭与父母之爱转化为对国家民族之爱,是一种大忠大孝的大情怀 。这样的情怀被污蔑,是时代的耻辱 。而禚宝伟们之所以敢狂犬吠日的原因,也是值得我们思考的 。这题问的是诗人,我们还是把话题转到诗人上面 。同时,把家国情怀转到个人情怀上,谈谈 。元稹是中唐著名诗人 。他写了一首爱情诗,很有名: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 。取次花丛懒回顾,半缘修道半缘君 。他同时为人所熟知的,还有他写的一篇小说《莺莺传》 。经过几百年的流传,最后变成了文学名著《西厢记》 。据陈寅恪的考证,《莺莺传》里的张生,就是元稹本人 。元稹也因此被认为是一个始乱终弃的薄幸之人 。按唐朝时两性关系的情况来看 。在莺莺这事上,也说不上负心之类的 。但是 , 元稹的离思五首中,曾经沧海难为水 , 除却巫山不是云 。却是千古表达真情的名句 。从题目《离思》就可以看出 , 这是一首表达生难死别之情的诗 。思念的对象,应该是他的妻子韦丛 。元稹在表达了真情与思念之外 。还表达了“取次花丛懒回顾”的原因,固然与君相关,但还有一个原因,是缘与“修道” 。这样的直白,虽然使得真情的表白上打了折扣 。对人生的体验上,可能更真实,更有益 。毕竟是死者己矣 。这是元稹的态度 。等到王实甫的《西厢记》,情感的表达,比之元稹就纯粹多了 。“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晓来谁染霜林醉,总人离人泪”感动了无数的有情之人 。这应该是诗人心中的离别 。从江淹到王实甫一直没有改变 。苏东坡面对离别的情怀,比之元稹更纯粹 , 比王实甫们的演绎,又多了几分豁达 。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这样的诗句,没有人会怀疑他的真诚 。苏东坡的伟大之处,在于思念过后,便能放下 。把它埋在心里,不能把回味苦痛,当成人生的常态 。所以,苏东坡情虽真,却不过分,正所谓 , 哀而不伤 。与苏东坡形成对比的是纳兰性德 。我在内心,非常敬重纳兰的多情 。然而多情却未必就是好事 。纳兰与妻子卢氏的感情是非常好的 。这一点与东坡王弗应该有相似之处 。美好的情感总是不容易长久的 。卢氏死后,纳兰终生沉浸在思念之中 , 不知写了多少思念的词 。这一点不用举例 。看看纳兰的词,随处可见的是卢氏的影子 。比如:辛苦最怜天上月,一夕如环 , 夕夕都成玦,若是月轮终皎洁,不辞冰雪为卿热 。比如 , 读书消得泼茶香,当时只道是寻常 。比如,一生一代一双人 。我手中有套《通志堂集》偶尔读一读 , 不敢细读,总觉太过深情必被情所伤 。纳兰对卢氏的思念,不但体现在日常生活中,梦中也常有 。这也与苏东坡吊王弗相似 。比如《通志堂集》有一首《金缕曲》标题中注明是,“亡妇忌日有感”,内容是这样的:此恨何时已,滴空阶寒更雨歇,葬花天气 , 三载悠悠魂梦杳,是梦久应醒矣 。料也觉人间无味,不及夜台尘土隔,冷清清一片埋愁地,钗钿约,竟抛弃 。重泉若有双鱼寄,好知他年来苦乐,与谁相依,我自终宵成转侧,忍听湘弦重理,待结个他生知己,还怕两人俱薄命,再缘悭 , 剩月零风里,清泪?。?纸灰里 。这首《金缕曲》是可以和苏东坡的《江城子》对比一下的 。苏东坡是哀而不伤的 , 而纳兰性德是多情而忧伤的 。读读上面这首词,就可以明白为什么苏东坡在颠辔流离与艰难困苦中能活过六十岁,而纳兰那么好的条件却只活了三十岁 。这大概就是所谓的情深不寿吧 。明白了这一点,可以解答《红楼梦》中的一个问题 。是谁把林黛玉害死的?答案是,没人害她,是她“情深不寿” 。诗人如此面对死别这个题目,恐怕永远说不完,也永远说不明白 。生离死别,是人人都要面对的人生课题 。个人觉得,诗人的态度,对我们来说,并不比其它人对我们更有意义 。当我们的情感陷入到自我的小圈子时,任何的生离死别,都是很难耐的 。可是,如果人有了大情怀 。面对小别离的时候,就会体现出不同的人生气象 。
无论是面对好友死别亦或是自己“此身行作稽山土”(陆游诗),死别比生离更加令人难以自拔 。至亲好友 , 吻颈之交 , 生离死别 , 悲痛欲绝 , 却又无法避免 。文人墨客们只能把那份缅怀与思念之情诉诸文字,留下那些凄凄惨惨戚戚的诗词 。泪水或许只有在场的人才能看到,而沉痛的文字却能传下去,这就是文字的奇绝之处 。下面我们来看看实际例子吧 。
1.悼亡吟*唐*元稹
特写青笺几往来,佳人何自苦怜才 。
伤心春与花俱尽,啼杀流莺唤不回 。
末联以生动形象的比喻 , 表达了对亡妻的无限缅怀之情 。
2.见元九悼亡诗因以此寄*唐*白居易
夜泪暗销明月幌,春肠遥断牡丹庭 。
人间此病治无药,唯有楞伽四卷经 。
这是白居易为悼念元稹亡妻而作,并以之安慰元稹的诗 。
3.别李郎中*唐*薛涛
花落梧桐凤别凰,想登秦岭更凄凉 。
安仁纵有诗将就 , 一半音词杂悼亡 。
本诗出自女子手笔,让人不忍卒读 。
悼亡三首(之三)*北宋*梅尧臣
从来有修短,岂敢问苍天 。
见尽人间妇,无如着且贤 。
譬令愚者寿,何不假其年 。
忍此连城宝,沈坦向九泉 。
【诗人对待死别的方法 诗人怎么面对死别】
此诗虽略近于元稹的《遣悲怀》 , 情真意切,悲痛欲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