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说鲎是海洋中的活化石

夏天是鲎的繁殖高峰 。聂璜说:“凡鲎至夏南风发,则自南海双双入于浙闽海涂生子 。”其实登陆浙闽产卵的,就是当地海里的鲎 , 不是南海跑来的 。但当时闽中渔民盛传此说,他们告诉聂璜,浙闽只有雄性小鲎,雌性远在广东潮州 。每年秋天,浙闽的小雄鲎全都赶往潮州“勾搭”雌鲎 。来年夏天,就一对对地带着媳妇回来产卵了 。
聂璜本来不信 , 但闽中渔民又说:“吾滨海儿童捕得小鲎 , 皆雄而无雌!”似乎是铁证 。聂璜于是将信将疑地将其记在《海错图》中,“存其说,以俟高明” 。
几百年后,这位“高明”终于出现了,那就是没羞没臊的我 。有了现代科学的武装 , 我斗胆分析一下 。

为什么说鲎是海洋中的活化石

图:摘自《海错图笔记》
前面说过 , 《海错图》描述的是中国鲎 。这种鲎在成年时有明显的雌雄差别:雌鲎腹部边缘只有前3对棘发达,而雄鲎则所有棘都发达 。但幼年的鲎 , 无论雌雄,棘全都一样长,看上去似乎都是雄性 。渔民自然会纳闷雌鲎在哪里,于是想当然地认为雌鲎大概在南方的另一个产鲎地——潮州 。而秋天,鲎会藏进更深的水域过冬 , 渔民看不到鲎 , 就以为它们去潮州找媳妇去了 。
爱情的小船立起鲎帆
在农历初一、十五的夜晚 , 鲎会上岸产卵 。此时潮位最高,能把它们送到高处的沙滩 。这里的沙砾比低处粗,卵产在里面疏松透气 。每当这时,据说会出现一种叫“鲎帆”的奇景:雄鲎抱紧雌鲎的后半身,雌背着雄在海中或游或爬,向岸上走去 。《海错图》说:“雄鲎后截卷起,片片如帆叶 , 而且竖其尾如桅,故曰鲎帆 。”你划水我扬帆,爱情的小帆船要抢滩登陆 。
但今人拍摄的鲎登陆产卵的照片中,雄鲎都是老老实实趴在雌鲎背上,不会立起后半身 。而且以鲎的构造,除非仰面朝天 , 否则很难将后半身立起来 。我怀疑“鲎帆”是大群的鲎在登陆中,一些被挤得翻身,以至剑尾朝天 。或者是雄鲎在游泳时(鲎是游仰泳的)碰到雌鲎,赶忙抱住,腹部跟着一使劲 , 也会立起来 。反正此时的情景是很混乱的 。以前,鲎的数量很多 。交配时成百上千只鲎涌向沙滩,壮观极了!
为什么说鲎是海洋中的活化石

图:摘自《海错图笔记》
渔民此时抓鲎,有个秘诀:要先抓雌的,这样雄鲎就一直抱着雌鲎,一抓抓俩 。闽南人受此启发 , 管捉奸叫“抓鲎”,现在多写为“抓猴” 。
【为什么说鲎是海洋中的活化石】
鲎卵被产在沙子里 。刚孵化出的小鲎没有剑尾,十分呆萌 。它会回到大海,但不会走深 , 在低潮位的泥质滩涂上生活八九年,然后才会进入20~30米的更深海域生活 。到了13岁左右,鲎才真正成年,之后,它可以一直活到25岁,长到脸盆那么大 。鲎的一生在这3种栖息地依次度过,是为了避免大鲎和小鲎抢食物、抢地盘 。
人鲎虐恋
中国东南沿海地区的鲎曾经十分繁盛 。福建金门有句俗话:“水头鲎,古岗臭 。”意思是水头(金门岛西南角)这个地方盛产鲎,多到连3公里外的古岗都能闻到臭味 。台湾基隆人甚至把集会的人群称为“鲎援会”,意思是人头攒动的壮观场面有如鲎交配的盛景 。
为什么说鲎是海洋中的活化石

图:摘自《海错图笔记》
聂璜还写了鲎的几种吃法,比如“腌藏其肉及子”“血调水蒸,凝如蛋糕”“尾间精白肉和椒醋生啖” 。能吃的是中国鲎,圆尾鲎含有河豚毒素 , 不能吃 。其实,就算是中国鲎,由于血液中富含铜离子,吃了也容易重金属中毒 。《海错图》记载,有的人与鲎“性不相宜”,吃后“非哮即泻” , 还是不吃为妙 。
吃剩的鲎壳也有用 。“闽中多以其壳作镬杓” , 把头胸甲接上木柄,就是个超大号的锅勺 。聂璜认为这个发明甚好,“铜铁作杓,非损杓即坏镬,且响声聒耳 。唯此壳为杓 , 岁久可不损镬 。”还有渔民在鲎壳上画上脸谱、虎头 , 挂在家中辟邪用 。
碧血穷途
《海错图》多处记载,鲎血是蓝色的 。如今,人们又发现鲎血遇到细菌内毒素,就会立即凝固 , 使细菌不扩散到身体别处 。利用这个原理,鲎血被制成了“鲎试剂”,用来检
测医疗用品是否被细菌污染 。这对病人来说非常重要 。
2014年,我去广西北海采访过一家鲎试剂厂 。据厂长介绍,现在中国仅北部湾的鲎还比较多,但短短几十年,鲎的数量呈断崖式下降 。海滩上已经多年不见大批鲎集体交配的场景了 , “鲎还没上岸,就半道被渔民捞走”。
为什么说鲎是海洋中的活化石

图:摘自《海错图笔记》
厂里采血用的鲎来自临近越南的东兴地区 。“渔民卖给我们100元一只 。以前可便宜哦 , 5毛一只 。”厂长说 。“广西人不爱吃鲎 , 都拿它沤肥,后来有人用鲎制作甲壳素,每年用掉几百万只!用火车拉的!现在可少了 。”在车间采血室,鲎被活着固定在架子上 。工人用针插入它的心包抽血,只抽一部分 。然后将它放进池子休养,最后放生 。
只要按规定操作,生产鲎试剂对鲎的影响不大 。要命的是栖息地的破坏和滥捕食用 。虽然媒体总把鲎宣传成国家二级保护,但其实它只是省级保护动物,保护力度极低 。我参与过北海滩涂上的样线调查 。全队一天找到了35只幼鲎 。这次的数据显示 , 北海的野生鲎的数量比20年前减少了90% 。活了几亿年的东西,20年,一眨眼就没了 。
我感觉好多当地人还没有意识到这一点 。他们对鲎的保护意识很弱 , 就算不吃,也要当成玩具来耍 。有一次,一辆摩托车从我身边驶过,后座上的人双手侧平举,作“泰坦尼克”状,但两手却各拎着一只小鲎 。
为什么说鲎是海洋中的活化石

图:摘自《海错图笔记》
一次,在滩涂调查时,另一拨调查队员带来了两只活的圆尾鲎 。这是一家饭馆老板养着玩的 。听说我们保护鲎,就送给了我们 。带队的林老师高兴地说:“这片滩涂正是圆尾鲎的栖息地,我们把它在这里放生吧 。”她找了一条红树林旁的潮沟,轻轻把鲎放进水里 。我们目送着它俩爬进红树林,留下两条川字形的鲎道 。
本文摘自张辰亮的《海错图笔记》
为什么说鲎是海洋中的活化石

鲎,俗称马蹄蟹,它却不是螃蟹,和螃蟹家族没有任何关系 。事实上,它们甚至不是甲壳纲动物 。
鲎在古生代的泥盘纪就已出现 。那时,原始鱼类刚刚出现 。此后,其他动物都在不断进化或者灭绝 , 只有鲎,4亿多年来保持着最原始的样貌,被人们称为“活化石” 。它曾经与三叶虫生活在一个时代,经历了5次生物大灭绝的考验 。
现存于世仅有四种,分别是生活在美洲东海岸的美洲鲎,生活在亚洲东南岸和东岸的中国鲎、南方鲎及圆尾鲎 。其中中国鲎和圆尾鲎在中国东南部沿海曾经分布广泛 。
鲎的身体分为、头胸部、分节的腹部,以及一根长长的尖尾刺 。它的头胸部侧面有一对复眼 , 每只眼睛是由若干个小眼睛组成 。另外,还有一对感受紫外线的单眼 。它们有一对螯肢,专门捕食蠕虫、薄壳软体动物 。它们可以背朝下游泳,但一般喜欢钻进泥沙中,并在泥里爬行 。鲎须要脱16次壳(脱壳一次称一龄,但并不是一年脱一次壳 , 鲎的小时候脱壳次数较多次),经过9到12年的时间才达到成熟 。
虽然,它经历了5次生物大灭绝的考验,这次能躲过人类的滥杀吗?现状非常不乐观 。
希望人类能给鲎们留下一点生存空间 。

经验总结扩展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