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的,就是世界的 。
戏曲起源于原始歌舞 , 是一种历史悠久的综合舞台艺术样式 。主要是由民间歌舞、说唱和滑稽戏三种不同艺术形式综合而成 。它经过汉、唐到宋、金才形成比较完整的戏曲艺术,它由文学、音乐、舞蹈、美术、武术、杂技以及表演艺术综合而成,约有三百六十多个种类 。它的特点是将众多艺术形式以一种标准聚合在一起 , 在共同具有的性质中体现其各自的个性 。

作为中国戏曲文化的一部分 , 陕西戏曲也有诸多品类 。
以秦腔为主,也叫“陕西梆子”,是最早的梆子腔,约形成于明代中期 。其表演粗犷质朴 , 唱腔高亢激越,其声如吼,善于表现悲剧情节 。秦腔的表演朴实、粗犷、细腻、深刻,以情动人,富有夸张性 。角色行当分为四生、六旦、二净、一丑,计13门 , 又称“十三头网子”,表演唱做并佳 。

按种类分还有:
1.汉调二黄(陕南花鼓戏) –汉调二黄也称陕二黄、山二黄、“靠山黄”,或“二黄戏”,陕西省地方戏曲剧种之一 。流行于陕南和陇东 。是二黄腔调从 湖北 沿 汉水 进入陕西而形成的,汉调二黄因它是在汉水流域由西皮、二黄结合形成,故又多称“汉调” 。

2.阿宫腔–也称北路秦腔,陕西省古老的传统戏曲艺术之一 。因唱腔具有翻高遏低的艺术特点 , 亦称遏公腔,阿宫腔唱腔委婉曲折,颇有南戏之韵 。阿宫腔原为皮影形式演出,1960年搬上大舞台,在唱腔、表演、音乐伴奏以及舞台美术方面进行了较大的改革,但仍保持了原有的艺术特色 。

3.合阳跳戏–合阳跳戏是陕西省合阳县的地方戏曲剧种,属于社戏性质,演出时没有唱腔 , 不用弦乐伴奏,只用大锣、大鼓、铙钹和唢呐 , 演出者用“说”和“吟”成“唱”、“白”任务,与观众沟通的主要方式是较机械的古代民族舞蹈动作 。跳戏剧目 , 多为三国、水浒、西游、封神、杨家将等以武打见长的内容,也有如《玛瑙杯》一类的,被称作“文跳” 。跳戏剧本台词简洁,雅俗共赏,多为四句七言 。

4.合阳线腔–合阳线腔是指合阳提线木偶戏 。合阳提线木偶戏是合阳县独有的古老的传统戏剧剧种,民间俗称“线戏”“线猴”“线胡”或“小戏”,又称“线腔戏”,俗称“线胡胡戏” 。1957年后为了和搬上大舞台由人扮演的大戏相区别 , 一度曾称为“线腔戏” 。合阳线戏,又称”线腔戏”,俗称”线胡胡戏” 。

【陕西有哪些地方戏曲剧种,陕西地方戏全集】
5.眉户腔 — 眉户,是陕西省的主要戏曲剧种之一,又称 “眉鄂”或“迷糊”,以其曲调委婉动听,具有令人听之入迷的艺术魅力而得名 。它的贡调主要由小曲小调所组成 , 俗称“曲子戏”,文人惯称为“清曲” 。眉户戏剧目丰富,行当齐全(眉户、碗碗腔、同州梆子,其行当与秦腔基本相同),俗称四生六旦二净一丑,即十三网子 。包括了剧种全部角色的性别、年龄和各自不同的性格特点 。概括起来则是:生、旦、净、丑,四大类 。

6.陕西碗碗腔 — 碗碗腔又称时腔 , 曾用名华剧 。是一种陕西省的传统戏曲剧种 。作为一种历史悠久的传统民间艺术,根据现有史料查证,远在清乾隆(1736-1795年)年间,碗碗腔已相当流行,各种唱板已相当齐备,且产生了有名的剧作家李十三(实为李氏第十四代玄孙李芳桂,系乾隆丙午科举人),及其作品“十大本” 。说明了碗腕腔的产生、形成和发展,至少经历了三百年以上的历史 。

7.陕西老腔 — 陕西老腔以皮影为依托,有着独特的声腔体系,它融表演、音乐、诗歌、技艺、美术于一体,因而,又称为老腔皮影艺术 , 当地老百姓俗称为老腔戏,是中国最古老的戏剧艺术之一 。老腔有“最古老的摇滚乐”和“原始说唱”之别称 , 往往把说、念、唱交织在同一个唱段中,每句末的三拍乐节形式,已经构成了一种独特的乐句声腔形态,在全国剧种里几乎是绝无仅有 。
电影《白鹿原》里曾出现过陕西老腔的桥段,气势恢宏,让人印象非常深刻 。

8.陕南端公戏 — 陕南端公戏俗称坛戏、对儿戏 。扎根于南郑、西乡和城固、镇巴、宁强的部分地区,流行于勉县、留坝、略阳、安康及川北、陇南地区 。是由端公化妆“庆坛”跳神、唱神歌衍进而来的一个戏曲剧种 。因其行头简易,一包袱可携,故又称为“包袱戏” 。在巴山地区有着浓厚的群众基础 。

9.陕西道情 — 陕西道情是陕西省传统戏曲剧种之一 , 属于说唱艺术 。因由古代道士念经唱词,诵说道教情理而得名 。陕西道情有陕北,关中,商洛和陕南四大流派,亦称四路道情 。他们之间的差别主要在演出形式上 。陕北和关中道情多为坐班演唱和广场演出;商洛和陕南则主要以皮影戏形式演出 。陕西道情主要有帮腔的形式 。扮演者在前台演唱,后台附以帮腔,几乎是每两句唱词都要帮腔一次 。

10.弦板腔 — 弦板腔作为皮影形式演出,乐队少而精,文武场面互相兼顾,音乐形式比较单调 , 唱腔通常都是上下两句反复,“二次板”与紧板更似说唱性的“板壳子” 。其相同板式的“板头”和“放板”后的长过门,多为同一主体曲调的加花变异 , 句中的小过门,基本是吹腔旋律的反复变化和延长 。弦板腔板式有10多种,正板(即慢板)是核心板路 。

11.安康弦子戏 — 流行在陕南安康、平利一带的弦子戏,是皮影戏的一种 。唱词词格多为十字句、七字句 。弦子戏的唱腔板式有[一字板]、[苦平板]、[还阳板]、[文嘹字板]、[二流板]、[卖调]、[踩弦调]、[倒板]、[滚板]、[武嘹子板]十种 。起、转、落板都有自身的习惯用法,其落板句最后四字不唱,转为游弦伴奏下的说白 , 之后结束由众人以虚词帮腔呐号子作结束是该剧音乐的显著特点 。

12.陕南汉调桄桄 — 汉调桄桄为关中秦腔南传汉中后,与当地民俗、语音、民间音乐融汇、整合而形成的具有汉水上游文化特色的梆子声腔剧种 。分东路、西路两大流派 。音阶为综合性七音音阶 。唱腔有欢音、苦音之别,有慢、中、快、散不同板眼、不同速度的板式,包括慢板、二六板、川板、二倒板、箭板、滚板六类 。唱腔词格有十字句、七字句、五字句、散句等句式,以十字句、七字句为主 。念白包括道白和韵白、引子、诗、板歌五种 。唱腔 , 道白皆以汉中语音为准 。演唱除大量单声唱外,还用干唱、伴唱、轮唱、对唱、合唱等形式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