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因泉而得名 泉州因何而得名

泉州得名的共识:因泉山而得名 。
至于哪一座山才是泉山 , 历来争议甚大,最重要的两种说法,其一为福州的“泉山”,其二为泉州的“清源山” 。

泉州因泉而得名 泉州因何而得名

一、福州“泉山”
众所周知,福州盛产温泉,以泉为名的山头自然不少,至于哪一座才是古代闻名的泉山,姑且不必理会 , 我们先来看看泉州和福州到底有何关系 。
明代《八闽通志》关于“泉州府”词条的解释如下:隋开皇九年郡废改晋安县曰南安,复析置莆田县,皆属泉州,名盖始此 , 然其治仍在今福州 。
泉州最早于隋朝开皇九年得名,其范围包含了大半个福建,至少包含现在的福州、莆田、泉州、漳州和龙岩,州治在今福州市区,严格意义上将此时的泉州即代表了福州 。
直到唐代武德五年,从泉州(古福州)分出南部区域设置丰州,州治在南安,这就是今日泉州的雏形,后领有南安、龙溪和莆田三县(辖境为今日厦漳泉莆四市),莆田以北地区仍称为泉州 。
唐贞观元年,丰州被废,三县再次并入泉州 。唐嗣圣元年又从泉州分出原来丰州地区设置武荣州,州治南安,不久武荣州又废,再次回归泉州 。最后在唐久视元年,武荣州被恢复,但州治改迁至今泉州市区,辖南安、莆田、龙溪、清源四县(辖境仍为今日厦漳泉莆四市) 。
最重要的变故便发生在唐景云二年,当时的泉州改称、升格为闽州都督府,而武荣州则同步改为泉州,属闽州管辖 。
这种变化,被认为是福州升格为闽州,而泉州名号因百年传承被予以保留故而赋予了曾经长期归属于福州管辖的武荣州之故 。
二、泉州之“泉山”
泉州的沿革如上所列 , 唯一的不同是,尽管与福州的旧名“泉州”相同,但取义却完全不一致,而她的得名完全来自清源山,只是得名的同时 , 福州的泉州之名刚好取消 。
《方舆胜览》:泉山,郡之主山,又名北山 。在州北五里,周环四十里,横跨十余里 , 高数千仞 。颜师古注汉书朱买臣所谓越王所保之泉山是也 。山有石乳泉,泓澄清洁而味绝甘美,其源流衍下达于江,以泉名山及州,以清源名郡,岂亦本于此 。
当然至于何者正确想必很难再重新理清,不过个人认为第一种观点比较合理,因为福州的旧名并不止一次延续给泉州 。历史上至少发生过两次,第一个是“丰州”,第二个为“泉州”,更早一些甚至晋安县和晋安郡都有相同的经历 。
西汉之时,最初设置的泉州,其地在现今河北省通州附近 。“泉州”在南北朝以前是北方的地方 。至隋朝开皇九年(589年),在南方的福建首次出现了“泉州”之名 , 但这个“泉州”是在今天的福州 。故隋朝的福州人说是“泉州”人,倒符合历史事实 。
唐朝景云二年(711年),把“泉州”(福州)改名为闽州,而以原来设在现在南安的武荣州命名为泉州 。这样,“泉州”这个地名才从福州移到闽南 。然而,州治是在今南安丰州镇,并不在现泉州 。
一直到唐朝开元六年(718年) , 经济发展,方把南安县分出东南之地,设立晋江县,把州治迁到现在的泉州市来 。所以说,今泉州市是唐朝新建的城市 。
“泉州”地名定在今泉州市以后,名称也非毫无变动 , 曾一度改为“清源郡”,又一度改为“平海军” 。北宋太平兴国二年(977年)恢复“泉州”之名 , 从此沿称至今,永远固定 。
泉州因何而得名?此事牵涉到山山水水的问题 。泉州的主山是北郊的清源山 , 因有乳白的泉水从山上石窍间清冽地源源流出,故名“清源” , 亦名“泉山” 。隋朝称福州为泉州,也是因为福州也有个有泉水的山,也称泉山 。
唐朝之所以把泉州之名从福州移来,是因为这两个地方都有泉山 , 都是符合山川形势的 。
附:泉州各县市区名字的由来,一起“涨姿势”吧!
鲤城区:因似鲤鱼而得名
丰泽区:因水利设施而得名
洛江区:因河流而得名
【泉州因泉而得名 泉州因何而得名】
泉港区:因海港而得名
安溪:因溪流而得名
永春:因四季如春而得名
南安:因安定而得名
石狮:因石狮亭而得名
德化:以德化民
惠安:以惠安民
晋江:因河流而得名
(闽南网 李晓灵)

经验总结扩展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