螳螂捕食的特点
螳螂捕食的特点:1、只捕食活的猎物;2、以伏击的方式捕捉猎物3、一旦猎物到达可攻击的范围内,螳螂就会极快地进攻 , 动作灵敏 。螳螂目的昆虫统称螳螂,螳螂是肉食性昆虫,成虫幼虫均都是捕食性,主要以其他昆虫及小动物为食 , 吃庄稼里的害虫,是著名的农林业益虫 。
螳螂的体长有11~140毫米不等,身体一般较扁平,少数种类是棒状,有六个脚 。头是三角形或近五边形 , 可以任意旋转,口器和复眼发达,有上劲的颚强;单眼有3个 , 复眼之间有一对触角着生,触角大多数是丝状或念珠状,分节较多,一般雌性较细,雄性触角较粗 。螳螂主要分布在热带、亚热带和温带的大部分地区 。
螳螂喜欢吃什么以及它的外貌特征
螳螂为陆栖捕食昆虫(肉食性) , 主要捕食小型种类的昆虫,以蝇、蚊蝗、蛾蝶类的卵、幼虫、裸露的蛹、成虫等 。外形头部呈扇形 , 较?。桓囱弁怀?,大而透亮 , 以黄绿色为主,晚上在灯光下呈现黑色,单眼,在两眼之间有3个小点即单眼;触角细长;颈部可180度转动;咀嚼式口器,上颚强劲 。前足腿节和胫节有利刺 , 胫节镰刀状,常向腿节折叠,形成可以捕捉猎物的前足;前翅轻柔 , 遮住身体全部为覆翅,后翅比前翅要?。咴低该魃?中间成放射状的紫红色、伸展开呈现扇状,休息时收敛和前翅相合;腹部肥大 。
前足锋利发达善于捕捉 , 中、后足适于步行,但有时前足也会用来保持平衡,发育呈变态发育 。
扩展资料
螳螂的交配习性
母螳螂是动物世界的同类残食者之一 。有时候并非总是如此母螳螂会在公螳螂跳上其背部进行交配后将“夫君”吃掉 。
公螳螂很清楚,与母螳螂交配等于“自寻死路”,如果非要大胆地进行尝试,它们经常试图从远处跃上母螳螂背部,一旦成功“播种”便立即逃之夭夭 , 不给母螳螂下嘴机会 。即使惨遭母螳螂毒手,它们也能在掉脑袋后数小时内继续上演交配大计 。
昆虫记螳螂捕食内容概括50字
在植物上保持静止状态,等待猎物爬过是,用1/4秒的速度,用两只前腿一起夹住猎物 。螳螂捕食的时候把它的翅膀极度地张开,它的翅竖了起来,并且直立得就好像船帆一样 。翅膀竖在它的后背上 , 螳螂将身体的上端弯曲起来,样子很像一根弯曲着手柄的拐杖,并且不时地上下起落着 。不光是动作奇特,它还会发出一种声音 。
那声音特别像毒蛇喷吐气息时发出的声响 。螳螂把自己的整个身体全都放置在后足上面 。
扩展资料:《昆虫记》(Souvenirs Entomologiques)又称《昆虫世界》《昆虫物语》《昆虫学札记》或《昆虫的故事》,是法国昆虫学家、文学家让-亨利·卡西米尔·法布尔创作的长篇生物学著作 , 共十卷 。
内容简介:
【螳螂捕食的特点,螳螂喜欢吃什么以及它的外貌特征】
《昆虫记》是一本讲昆虫生活的书,涉及蜣螂、蚂蚁、西绪福斯虫等100多种昆虫 。在这个世界上,人类现在已知的昆虫种类约100万种,占所有已经知晓的动物种类的5/6;并且仍有几百万的未知晓的昆虫仍待人类去发现和认知 。
作者依据其毕生从事昆虫研究的经历和成果,以人性化观照虫性,以虫性反映社会人生 , 其重点介绍了他所观察和研究的昆虫的外部形态、生物习性,真实地记录了几种常见昆虫的本能、习性、劳动、死亡等 。
螳螂在捕食时有什么显著的特点
螳螂在我国的一些地方也称它为“刀螂” 。螳螂是行动缓慢的昆虫,比起蝗虫、蟋蟀那样灵活跳跃 , 或者蝴蝶、蜻蜓展翅飞翔的昆虫来是很逊色的 。不过,螳螂捕捉其他昆虫的本领是很高明的,尤其堪称是捕食害虫的能手 。
螳螂常用两对足着落在植物上,高高举起长臂的前足放在自己的胸前,昂首慢行,酷似一匹漫步的战马 。螳螂摆出这种端庄文雅的架势 , 并不是为了装门面,而是作好随时就要进行的战斗准备 。螳螂的这对前足犹如刀斧手高举的大刀,当它们发现猎物时 , 利用拟态慢慢地接近猎物身边,然后竖起上半身,抬起那对镰刀似的前足,耐心地静待,等到猎物接近了 , 它先作瞄准,然后一跃而起,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发动攻击,猛然挥动那对镰刀似的前足 , 竭力向对方狠狠砍去,把猎物捕获于“大刀”之下,“足”到擒来 。
以上就是关于螳螂捕食的特点 , 螳螂喜欢吃什么以及它的外貌特征的全部内容,以及螳螂捕食的特点的相关内容,希望能够帮到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