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着我们的《说文解字》课程 , 本课讲“聿”部的两个汉字“聿、筆” 。“聿”是部首汉字,“筆”在现代汉语简化为“笔”,是现代汉语常用汉字 , 收录在1988年国家语委颁布的《现代汉语常用字表》中 。显然 , 这两个字在现代汉语是两个字,但在造字伊始,“聿”与“筆”实际上是一个字 。两个字的详情如下:
1、聿 。读yù 。《说文解字》给出的解释是:“聿 , 所以书也 。楚谓之聿,吴谓之不律 , 燕谓之弗 。从帇 , 一声 。”许慎认为它是形声字 。本义是笔 。本义没有问题,但是否形声字需要看看字形演变:
文章插图
(聿的字形演变)
在甲骨文中,聿的字形就是一只手执一只下部开叉或有毛的笔,这显然是会意字 。罗振玉《增订殷虚书契考释》:“此象手持笔形 , 乃象形 , 非形声也 。”依据象形字与会意字的界定:象形字是一个完整的形体;会意字大多数是二体的组合 。“聿”字除去“又”部 , 已经象形“笔”,加上“又(手)”是为了会意更加清楚,因此:聿是会意字 。本义是笔 。
实际上,《说文》所说的“从帇,一声”中的“一”是在春秋时,在“帇”的基础上添加的饰笔,其目的在于区别“帇”与“聿”,没有实际意义 。《说文》所说的“楚谓之聿,吴谓之不律,燕谓之弗”,是秦统一之前不同地区对“笔”的不同称呼,吴地所称的“不律”,连读就是“笔” 。到秦统一之后,统称为笔了 。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秦以后皆作筆字 。”
文章插图
(手执笔书写状)
《太玄·餙》:“舌聿之利,利见知人也 。”司马光《集注》:“聿,笔也 。君子发言著书,不失中道,惟智者能知之 。”言论的作用,只有智者能够认识到 。柳宗元《湘源二妃庙碑》:“咸执版聿,至于祠下 。”也是用的聿的本义,都拿着纸和笔,来到祠前 。
聿在本义之外,还有其他用法:
(1)迅速 。陆机《思亲赋》:“年岁俄其聿暮 , 明星烂而将清 。”年月迅速来到迟暮,很快将要星光满天 。《诗·唐风·蟋蟀》:“蟋蟀在堂,岁聿其莫 。”天寒蟋蟀进堂屋,一年匆匆临岁暮 。
文章插图
(《诗经·蟋蟀》诗意)
(2)循 。《玉篇·聿部》:“聿,循也 。”《后汉书·文苑传·傅毅》:“密勿朝夕,聿同始卒 。”李贤注:“聿,循也 。”这实际上是傅毅《迪志诗》的最末两句,表达始终遵循同样的志愿 。
(3)助词 。用在句首或句中 。《玉篇·聿部》:“聿,辝(同”辞“)也 。”《书·汤诰》:“聿求元圣,与之戮力 。”于是寻求那伟大的圣人,与你们一起向上天祈求 。
此外,聿还是姓氏 。《万姓统谱·质韵》:“聿,周 , 聿修 。”
“聿”的小篆写法如图:
文章插图
(聿的小篆写法)
要注意“聿”与“帇”的篆法区别 。
2、筆(笔) 。读bǐ 。《说文解字》给出的解释是:“笔,秦谓之筆 。从聿 , 从竹 。”会意字 。本义是写字画图的用具 。
王筠《说文释例》:“《聿部》收‘筆’字 , 与‘其’字在《箕部》正同,盖皆一字也……不以笔为聿之重文者,以音辨之也 。经典读其如姬、如采访人员多有,而聿、筆异读,故聿下云:‘楚谓之聿,吴谓之不律,燕谓之弗 。’笔下云:‘秦谓之筆 。’其词相连而及 , 以见其为一物 。而以‘谓之’别其为不同音也 。”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秦以竹为之,加竹 。”
“筆”的字形 , 战国已经有了,就是在“聿”上加“竹”形成的会意字(兼形声字) 。后来,因为“竹”常写作“艸”(竹,冬生艸也),又有“茟”的写法 。
筆的本义就是写字画图的用具 。《尔雅·释器》:“不律谓之笔 。”关于毛笔的历史,《史记》说“蒙恬造笔” , 这并不是最原始的笔,桂馥《说文义证》中的一段话有价值:“《史记》:‘蒙恬筑长城,取中山兔毛造笔 。’《古今注》:‘牛亨问曰:自古有书契已来,便应有笔 。世称蒙恬造笔,何也?答曰:蒙恬始造,即秦笔耳 。古以枯木为管 , 廌(zhì,一种兽,通“豸”)毛为柱,羊毛为被,所谓苍毫,非兔毫竹管也 。’”蒙恬所造的是“秦笔”,不是最原始的笔 。
文章插图
(蒙恬造笔)
显然,在蒙恬之前 , 先民们已经有毛笔了,只是到了蒙恬,他又进行了用料的革新改造 。《庄子·田子方》:“宋元君将画图,众史皆至,受揖而立;舐笔和墨,在外者半 。”宋元君要画画,众位画师都来了,受君命拜揖而立,润笔调墨准备着,门外面还有一大半 。
笔在本义之外,还有很多用法:
(1)书写;记载 。《释名·释书契》:“笔,述也,述事而书之也 。”《史记·孔子世家》:“至于为《春秋》,笔则笔,削则削,子夏之徒不能赞一辞 。”到了写《春秋》时就不同了,应该记载的一定写上去,应当删的一定删掉,就连子夏这些长于文字的弟子,一句话也不能给他增删 。
文章插图
(孔子像)
(2)文笔;写文章的技巧 。《论衡·自纪》:“口辩者其言深,笔敏者其文沉 。”善辩的人讲出来的话很深刻,擅长写文章的人他写出的文章就深刻含蓄 。
(3)特指散文,与韵文称“文”相对 。《文心雕龙·总术》:“今之常言,有文有笔,以为无韵者笔也,有韵者文也 。”如今人们常说 , 文章有“文”和“笔”两种;他们认为不讲究音节的是“笔”,讲究音节的是“文” 。赵璘《因话录·商都下》:“韩文公与孟东野友善,韩公文至高,孟长于五言 , 时号“孟诗韩笔”,是说孟郊擅长写诗,而韩愈擅长写散文 。后来“孟诗韩笔”发展为成语,指诗文佳作 。这里的“笔”,特指散文 。
文章插图
(韩愈像)
(4)书画作品 。《梦溪笔谈·书画》:“相国寺旧画壁,乃高益之笔 。”大相国寺的旧壁画,是高益的真迹 。
(5)(汉字的)笔画 。如:起笔;笔顺 。《晋书·王羲之传》:“论者称其笔势,以为飘若浮云,矫若惊龙 。”这里说的是王羲之的书法笔势 。
文章插图
(王羲之草书《游目帖》)
(6)星名 。即彗星 。《释名·释天》:“笔星,星气有一枝末锐似笔也 。”彗星的样子像一支笔 。
(7)量词 。账册上的一条内容叫一笔,因此作为款项、债务的计量词 。《红楼梦》第五十五回:“这两笔底下皆有原故:一个是隔省迁父母之柩,外赏六十两;一个是现买葬地 , 外赏二十两 。”
此外,“笔”还是姓 。《万姓统谱·质韵》:“笔,见《姓苑》 。”
“笔”的小篆写法如图:
文章插图
(笔的小篆写法)
要注意“笔”从“聿”,不从“帇” 。
【《说文解字》第563课 聿字怎么读什么意思】 (【说文解字】之563 , 部分图片源自网络,版权归原版权方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