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位日本国民作家 , 不仅深谙中国古典文学,还把《史记》《左传》《论语》中的人物“写活”了,而且这些作品还住进了日本高中语文教材里 。
这位作家,就是中岛敦,他是川端康成口中的“天才”,也是动漫《文豪野犬》的主人公 。今天推荐的书 , 就是中岛敦的短篇集《山月记》 。
文章插图
一
内容简介
本书为中岛敦的中短篇小说集,收录十篇名作:山月记,名人传,悟净出世,悟净叹异,牛人 , 盈虚,弟子 , 李陵,夫妇,光?风?梦 。评分8.4 。
小说多取材于中国古典,如《左传》《论语》《庄子》《史记》《西游记》以及唐传奇,将现代人的思想注入历史人物中,创造了一个如梦似幻、亦庄亦谐的世界 。
古籍中冰冷的人物突然复活,成了有血有肉、能引人共鸣的充满戏剧感的角色 。
二
推荐理由
本书兼具中国古典美学神韵,日本传统纤细笔触,西方现代哲学思考 。
专治文艺青年“纠结虚无”症,有人说悟净一篇相当于一整本《悉达多》 。全书以讲故事的形式,生动细腻地探讨人的孤独虚无感,追寻生命意义等问题 。告诉人们,唯有用行动点燃自己,才能解决焦虑 。
我们每个人都可以在故事中看到自己,感同身受处不计其数,作者细致入微的心理剖析,常常一语点醒梦中人 。仿佛一场思想漫游,一次精神徒步,在抵达彼岸之前,就已经在路途中思考良多,收获良多 。
三
读书感悟
我挑选了感受最深的3个故事,分享读书感悟 。
1
山月记
故事简介:
诗人李徵在弱冠之年就已进士及第,荣登虎榜 , 却因生性倨傲而辞官归家 。全心投入写诗之中的他却并没有收获理想的名望,于是他陷入自负与自卑的矛盾之中,最终异化为虎,方幡然悔悟 。
原文摘抄:
我深怕自己本非美玉,故而不敢加以刻苦琢磨,却又半信自己是块美玉,故又不肯庸庸碌碌,与瓦砾为伍 。
于是我渐渐地脱离凡尘,疏远世人,结果便是一任愤懑与羞恨日益助长内心那怯弱的自尊心 。
思考感悟:
上面这段话精准地描述了诗人李徵的心态 , 也一语道出了现实中无数人的心声 。不甘平庸却又无力摆脱平庸的尴尬处境,碌碌无为却又安慰自己平凡可贵的自欺欺人,被人史无前例地戳穿,那种感觉 , 疼得清醒而淋漓 。
我第一次读到这句话,是在5年前 。当时就惊为天人,这句话特别精准地诠释了我当时的心态 。
——我怀抱着写作的梦想,但很怕写得不好没人看,所以迟迟不敢动笔,可另一方面又觉得自己还是有一些天赋或者能力的,因而始终无法放弃写作的念头……
就这样,我日复一日地在自卑与自负的两端不断拉扯 , 回过头来才发觉自己已经白白浪费了多年光阴 。
看到这句话时,我幡然醒悟,决定开始写作,于是建立了自己的公众号,并把这句话写在了我的公众号里面 , 作为自我介绍的一部分,描述我对写作的态度 。
后来公众号没发几篇文章就被注销了,我由于懒惰没能坚持下去 。再后来我工作很忙 , 闲下来的时候我问自己 , “是不是真的放弃写作了?是不是真的认定自己不适合走这条路了?”
这5年来,我一直没有答案 。我用忙碌的工作当挡箭牌,逃避思考 。可是书中的这段话却一直在我脑海,像藏在棉里的针,不小心掉出来的时候 , 都能狠狠地扎我一下 。
5年后的现在,我想要改变了 。可能也是意识到,时间不会再等我了 。再不开始 , 真的来不及了 。上个月,我再次找回了账号开始更新 。也开始每天记录读书感悟 , 在平台分享 。
现在的我,已经有了答案——我已经不想知道自己到底是不是明珠,是不是美玉了,反正我要刻苦雕琢 。
想通以后,有些后悔 。“如果我当时没有纠结,没有犹豫 , 而是先行动起来,那么到现在为止,我应该已经写了不少了吧……”但是现在开始总比继续逃避下去好 。
越是去想自己到底行不行,越是在耽误时间 。不试一试 , 就永远无法说服自己 。自卑也好,自负也好,又有什么关系?烦恼的根源在于,想得很多,做得很少 。行动,是缓解焦虑最有效的方法 。
2
悟净篇
故事简介:
悟净多愁而忧虑,一直在思考人生的价值和存在的意义 。他访遍了流沙河的妖怪神仙,也没有解决心中的困惑 。直到得观音菩萨指点,加入了西天取经的团队 。
原文摘抄:
眼睛能看见一切,唯独看不见自己 。所谓“我”,就是我不能理解的东西 。
懂得神圣之疯狂的人是幸福的 。因为他们杀死了自我,从而拯救了自我 。不懂得神圣之疯狂的人的一生,是一场灾祸 。因为他们既不杀死自我 , 也不拯救自我 , 只是慢慢地走向死亡而已 。
选择了艰险之路历尽千辛万苦之后却没有获得拯救,那我不是白忙活了吗?——正是这样一种患得患失的心态导致了自己的优柔寡断 。为了不至于“白忙活”而让自己停留在不怎么艰辛却只会走向最终灭亡的路上——我所怀有的正是这种懒惰、愚蠢、卑劣的心态 。
思考感悟:
在西游记中,唐僧信仰坚定,悟空神勇无敌 , 八戒乐观无忧,而三师弟悟净普普通通,默默无闻,好像没什么特色 。但是悟净才最像现实中的我们 。
他不断追问生命的意义,可是每个人给出的答案都不同,让他陷入迷惑;他受观音菩萨指点,跟随唐僧师徒西天取经,可是找不到自己的角色定位,没有存在感;他看到周围的人都坚定无比,仿佛都知道为什么而活,而自己却庸庸碌碌,浑浑噩噩,于是更加焦虑 。
能够一生下来就知晓自己使命的人 , 让我羡慕;能够在很早就发现自己兴趣爱好或者才能的人,让我敬佩;能够不断尝试探索寻找,虽暂时没有找到但是不放弃希望,不断努力的人,我想成为 。
与其不停地纠结人生意义和价值 , 陷入空想的虚无,不如及早行动起来,在实践中寻找和确立自身的意义和价值 。
不用瞻前顾后,畏首畏尾,担心是不是走对了方向,用对了方法 , 只会让自己白白浪费时间,久而久之成为不去努力的借口 。意义和价值,从来不是既定的,正是寻找的过程和勇敢的尝试,才让意义和价值有了新的可能 。
我也曾是悟净,在我生命的流沙河思考自身的存在,得了因果之病 。我也曾跋山涉水,寻良师益友,期望以别人的智慧疗愈自己的心疾 。我也曾加入一个熠熠生辉的团队 , 被赋予一个看似牢不可破的身份 。然而这些都不能带给我心灵的宁静 。
最终悟净在经历出世和叹异之后,达到悟道之境 , 而我也找到了治疗因果病和懒癌的良药——药在自身,道在心里,勿要比较,你是自己的时间和日月 。
3
李陵篇
故事简介:
李陵向汉武帝毛遂自荐为汉作战,在不占优势的艰难处境中,他带领5千步兵对抗数以万计的匈奴骑兵,创下了足以被载入史册的辉煌战绩,但却被手下出卖而导致了最终的失败 。
怀抱潜伏匈奴伺机取其首级的策略,李陵选择诈降,不料家人亲族被汉武帝尽数处斩 。延误动手时机的李陵,得知此消息后,彻底放弃归汉想法 。
然而归顺匈奴的他,又因为对汉的感情,无法领兵与汉作战 。因此,他的一身军事才华无法施展,纠结痛苦碌碌无为度过了一生 。
原文摘抄:
尽管他也不能明确地判定苏武是义士而自己是卖国贼,可他不由得感到 , 之前唯一的自我辩解,也即积累至今的所谓的苦恼,在苏武那长年累月于森林、原野、湖水的静默中磨炼出来的威严面前,简直是不值一提的 。
李陵总觉得在苏武对待自己的态度中 , 似乎有一种类似于富人面对穷人时的姿态 。苏武满身褴褛 , 可他眼中不时浮出的怜悯神色,却让身裹豪奢貂裘的右校王李陵感到无比胆怯 。
苏武归汉,也让李陵明白了一件事,那就是:苍天有眼!——这才沉重打击了李陵的心灵 。原以为老天爷是个瞎子,可事实上它还是什么都看着的 。
思考感悟:
以前对李陵的事迹知之甚少,印象中的他给我留下的印象,用几个单薄的标签足以概括——投降匈奴的大汉将领,司马迁正是因为替他说话才被汉武帝判处宫刑 。
读了这一篇以李陵为主角的故事之后,我才对历史的来龙去脉有所了解 。
若论爱国之心,故土之情 , 统帅之才,抗敌之勇,他何曾输给其他建立赫赫战功从而青史留名的人?可惜同样的才能,却是完全不同的人生 。
与苏武的会面 , 对于李陵来说更不知是幸还是不幸 。“对于李陵而言,苏武的存在,既是崇高的道德训诫,也是个令人心神不宁的噩梦 。”
苏武拒不投降,被匈奴流放于不毛之地 , 在北海牧羊几十载,持汉节,啮雪吞毡,心如明镜,敞亮而磊落 。
同为汉人,同被匈奴所俘,同有一腔报国热忱,却是完全不同的结局 。李陵是背负骂名的叛贼,而苏武是日月可鉴的忠臣 。
李陵从不认为自己做错了,但是在与苏武的对比中,他却深感挫败 。苏武的坦荡与光明 , 就像一束刺眼的光,生生地照出了李陵内心的灰色地带 。他的游移与胆怯,他踌躇满志却庸碌惨淡的一生,在那束光的照耀下,无所遁形 。
在这样光辉灿烂的人格面前,他再也无法说出为自己解释的话语 。他的沉默既是烟火炸开以后徒然的灰烬 , 也是他难以回眸的前半生 。
径万里兮度沙漠,
为君将兮奋匈奴 。
路穷绝兮矢刃摧,
士众灭兮名已溃 。
老母已死,虽欲报恩将安归 。
写在最后
【致每一个不甘平凡的你的句子 致所有不甘平庸的年轻人】
文章插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