笋壳鱼是一种重要的经济食用鱼,它不但肉质鲜美,而且还有很高的营养价值,笋壳鱼的养殖也有重要的价值和意义,需要我们重视日常的饲养管理技术 , 下面一起来了解一下笋壳鱼养殖技术及疾病防治技术 。
一、鱼苗规格的选择
笋壳鱼体表鳞片比较特殊 , 是梳齿状的,反向摩檫很容易伤害皮肤诱发感染 。苗种规格过大 , 鳞片发育比较成熟,在运输途中极易相互擦伤而感染引起死亡,甚至全军覆没 。因此 , 养殖笋壳鱼成功的关键首先在于选择小规格的鱼苗,—般不超过2cm 。
苗种运回后 , 立即用盆、桶等暂养2天 。具体做法是:
(1)20mg/L高锰酸钾浸洗1h;(2)然后用10%聚维酮碘20mg/L加0.6%食盐溶液浸洗暂养40--48h;(3)若是高温季节同时使用20mg/L高锰酸钾对养殖池全池泼洒消毒,2天后放苗;(4)每亩放苗在2000--3000尾之间 。另外,必须设置鱼巢 。用直径12cm无毒PVC管截成60cm左右,固定成“井”字状,安置在塘底 。每亩30--40个“井”字 。【笋壳鱼的养殖技术 笋壳鱼养殖技术及疾病防治技术】
二、饵料的投喂
笋壳鱼的特点是前期生长速度较慢 , 从2cm长到10cm需要60--70天时间 。这段时间必须投喂活饵料 。比较好的活饵料诸如野杂鱼的仔鱼花、淡水虾苗(南美白对虾淡化苗也可) 。因为小鱼虾的生长速度快过笋壳鱼苗,因此分批投喂适宜规格的鱼虾苗对养殖成功极为有利 。
我们的做法是:(1)当地鰟鮍鱼成鱼(5—10cm)放养繁殖,约20天后放入笋壳鱼苗 。此时,仔鱼孵化出来适宜被笋壳鱼捕食;(2)放笋壳鱼10天后投放一批虾苗 , 2—4万/亩 。(3)以后,每隔7—10天投放1次虾苗,直到笋壳鱼苗大部分长到10cm左右;(4)10cm大的笋壳鱼苗可以摄食配合饵料或“死饵料” 。
具体做法是:当大部分笋壳鱼苗长到10cm时,在驯食前的10天投喂最后一批虾苗 。之后,在池塘里设置食台,食台用40—60cm的塑料框做成,下面悬挂重物,上面用泡沫或浮球支撑,使食台离池底20—30cm,每亩6—8个 。然后 , 逐步投放少量的待投饵料(小杂鱼、配合饲料),准备投喂配合饲料前期用些小杂鱼剁碎掺和在饲料里,引诱笋壳鱼来摄食 , 以后逐步减少小杂鱼,直到没有 。
投喂时间为下午5:00后,因为笋壳鱼白天不摄食 。驯食要有耐性,一般经过10--15天即可驯食成功 。个别鱼苗会很长时间不吃料,饿久了 , 加上诱食成分的作用就可驯食成功 。
三、疾病防治
笋壳鱼极少发病,最主要的病害是皮肤擦伤和体表寄生虫,最严重的是锚头蚤 。如发现锚头蚤可用1.5—2.0mg/L敌百虫溶液全池泼洒 , 间隔7天再用1次,连续3~4次,并且在养殖的前期、中期和后期各用一个疗程 。收获前30天停止用药以免产生药物残留问题 。
四、习性介绍
笋壳鱼没有鱼鳔,进化成呼吸器,相当于前期的肺,而且皮下血管丰富能进行气体交换 。因此 , 笋壳鱼在保持皮肤湿润的室温下可存活很长时间 。只要保持皮肤湿润,远距离运输3—7天成活率可达100% 。
五、鱼种越冬
笋壳鱼属暖水性鱼类 , 冬季水温必须保持在10℃以上 。通过建日光温室,人工辅助加温不难达到这个条件 。并且,笋壳鱼可以高密度暂养越冬,注意预防水霉病和皮肤感染 。
通过以上的介绍,我们现在知道了笋壳鱼养殖技术及疾病防治技术,笋壳鱼的养殖条件适宜,在饵料适口、充足的条件下,生长速度很快,我们在养殖过程当中也要注意各个工作环节,多方面提高养殖效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