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爱 “可分离,常牵挂”才是父母与子女间最健康的关系

“都是为你好”“你为什么不理解我”“你能不能为我想想”“要不是为了你”……
对很多人来说,母爱意味着束缚、压抑和窒息 。妈妈不再是释放情绪的心灵栖息地,而成了枷锁和羁绊 。
家庭咨询大师李南玉在《原生母爱:如何告别母爱带来的代际创伤》一书中如是写道:
真正富有的人拥有这样的妈妈——给予孩子充足且及时的爱与关怀,能够支持、鼓励孩子健康成长 。

母爱 “可分离,常牵挂”才是父母与子女间最健康的关系
文章图片
李南玉,被公认为韩国家庭咨询的最高权威者 。一直以来积极宣传家庭治疗以及建立一个健康的家庭的重要性,并推广了“家庭心理学”的治疗过程 。她30年来共进行了3万多次咨询,是现任首尔夫妇家庭治疗研究所所长 。
在书中,没有“因为她是妈妈,所以要体谅她”这样的无力说教,更多的是向大家传达一些负责任的方法和有意义的心理咨询经验,带领读者一起审视爱意背后的苦楚,重拾内心深藏的美好 。

母爱 “可分离,常牵挂”才是父母与子女间最健康的关系
文章图片
01. “可分离,常牵挂”才是父母与子女间最健康的关系
你理想中的父母是什么样子?
我们每个人心中都有理想父母的样子 。儿时,理想的父母能陪伴自己,并且见证自己的成长 。长大后,理想的父母支持与鼓励自己迈向独立人生 。每每想念父母的时候,奔向父母总能收获暖暖的拥抱,给予自己全部的爱和无限的安全感 。虽然与父母相隔甚远,却能时刻感受到心贴心的温暖 。

母爱 “可分离,常牵挂”才是父母与子女间最健康的关系
文章图片
只是,这样的理想很丰满,现实却不会总尽如人意 。
每个人从出生开始,首先建立关系的就是妈妈 。随着我们慢慢长大,我们的思想和行动不再百分百依赖妈妈,我们有了自己的思维,有了自主意识,我们与妈妈的依附关系慢慢分离,然后走向独立 。
独立并不意味着隔绝 。子女与父母分开,走向独立的同时,也要维系与父母之间稳固的纽带关系 。倘若父母想要通过子女来排解自己婚姻生活中的孤单、空虚和对另一半的失望,那么子女的身份将会发生错位 。父母对孩子的生活、情感的尊重及认可,是孩子与父母分开、顺利走向独立的第一步 。
只是,很多的分离并不是健康的,顺利的 。这大多取决于原生家庭中的母爱 。有的妈妈不愿给子女太多压力,一切以不打扰子女生活为原则 。有的妈妈却爱操控子女,时不时地打电话碎碎念,严重的还会对子女的生活横加干涉,让子女不胜其扰,却又偏偏无计可施 。
近年来有个特别火的词“扶弟魔”,细细想来,其间有多少女子是出自真心地“奉献”,只不过是在畸变母爱的巨大威压下不得不妥协的无奈之举 。
李南玉在《原生母爱》一书中指出,关于如何实现精神上的独立,我们需要思考的问题:
“是我接受父母,还是父母接受我?”
“接受”意味着无须理由、全身心地包容 。因为是他,所以接受和理解 。孩子在成长过程中只有得到父母无条件的接受与理解,才能逐渐生成独立的思想 。若想内心坦然地顺利与父母分离,则需要首先同父母缔结“可分离,常牵挂”的健康关系 。

母爱 “可分离,常牵挂”才是父母与子女间最健康的关系

经验总结扩展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