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碎后再组合”智慧(1):管理上的应用

大家好!
这两天和大家聊一聊关于结构化思维的相关话题 。

“打碎后再组合”智慧(1):管理上的应用
文章图片
在这两篇中 , 我并不会涉及到一些复杂的概念 , 而只是想把结构化的一些核心思维和大家做相应的分享 。
围绕结构化这一话题 , 我将文章分为两个专题 , 今天我们先来关注管理层面的结构化思维 , 而明天我将就业务和写作层面的结构化思维进行展开 。
引子
在文章的标题中 , 我将这一思维形容为“打碎后再组合” , 这是我觉得最后合适的一种形容 , 而至于为什么合适 , 大家可以从这两篇中寻找答案 。

“打碎后再组合”智慧(1):管理上的应用
文章图片
“打碎后再组合”其实是一个在探寻事物本质的基础上 , 对事物进行重新整理的过程 。
我们先将事物进行彻底分解 , 然后形成一个个不可再分的结构化元素 , 就像自然界中的基本粒子一样 , 然后再按照实际需要 , 将这些元素重新进行配对组合 , 形成一个个全新的事物 , 或者是原事物的子集 。
在我看来 , “打碎后再组合”其实是一种非常科学的工作方式 , 能够推动我们去不断探寻事物的本质 , 是任何一个混沌而复杂的事物进行整理的过程 。
通过对结构化元素的梳理 , 我们也能够在不同场景下来“复用”这些元素 , 在元素本身不变 , 或是少量修改的情况下 , 即可实现事物的变化 。
Excel上的应用
上述这一阐释看起来会比较抽象 , 因此我会结合一些实际案例来进行详细展开 。 其实 , 在我们的实际工作中 , 早已或多或少接触过类似的现象 , 只是我们尚未意识到其重要性罢了 。
我先从大家非常熟悉的Excel开始 。

“打碎后再组合”智慧(1):管理上的应用
文章图片
在Excel中 , 数据验证这个功能大家应该用过 , 其中最为典型的就是在一个单元格中设置“序列”功能 , 可以将不同选项通过下拉列表的形式呈现出来 。
这样设置有两个好处 , 一方面是让使用者填写内容更为便捷 , 以更为高效的下拉选择项代替原本的手动输入方式;另一方面则是确保填写的内容能够保持一致性 , 便于后续的数据统计 。
刚开始用Excel时 , 我并不明白为什么这个功能是叫数据验证 , 但到后来我渐渐明白“验证”这个词的精妙之处 。
下拉列表其实就是“打碎后再组合”的过程之一 。

“打碎后再组合”智慧(1):管理上的应用
文章图片
当我们尝试用Excel对一件事进行分解时 , 我们可以将其分解为最为基本的几个维度 , 这里就举一个最简单的“故障记录” 。
一般情况下 , 假设我们会以一个条目记录一个故障 , 每一个故障都会分解成多个维度 , 比如故障记录时间、故障代码、故障描述、故障类型、故障位置、故障排除复杂度、预计结束时间等 。
其中 , 故障代码、故障类型、故障位置、故障排除复杂度都可以进一步分解成一个个下拉选项 , 和最基础的数据联立起来 , 比如故障代码可以和独立的故障代码详表联立起来 , 故障排除复杂度可以用“困难”、“中等”、“简单”等描述 。

“打碎后再组合”智慧(1):管理上的应用
文章图片
这样做还有一个好处 , 也就是未来只需要对这些基础数据进行一次维护即可 。 比如 , 在故障排除复杂度中增加一个“需要二次检测”时 , 只需要在基础数据中增加即可 , 所有的选项将自动增加 。

经验总结扩展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