减肥|越让越不想,越不让越想

上次我发了一篇关于自律的文章 , 提到自律要有目标(想了解的同学 , 点
自律三天之后 , 我又陷入了疯狂摆烂
回顾) , 就有读者留言:
我做目标计划的时候一套一套的 , 但第二天看到计划上的事情就不想做 , 而其他原来不想做的事反而变得很有吸引力怎么办?
无独有偶 , 后台也有人提问:
老师 , 您说要有目标和热爱就能自律 。 可是 , 我发现我本来很喜欢画画 , 但当我设立了要当知名画手的目标之后 , 反而不想画了 。 我试着拆分目标 , 每天画一张画 , 结果反而开始摆烂拖延了 。 而且我还发现 , 我本来不是很爱吃甜食 , 但当我立了减肥目标之后 , 反而无比渴望吃蛋糕之类的甜食 。 我是不是没救了?
开始叨叨之前 , 我想讲一个前不久发生的经历 。
两周前 , 我和鹿老师一起爬香山 , 一路上我鼓励她:“前面最多还有10分钟就能到瓜棚了 , 过了瓜棚最多再爬200级阶梯就能登顶了 。 ”然而鹿老师坚持了5分钟之后说:“我真的一步都爬不动了 , 我坚持不到瓜棚了 。 ”我鼓励她:“加油 , 不要轻言放弃!”她说:“我要放弃 , 我得放弃 , 你自己上去吧 , 我坐这儿等你 。 ”
【减肥|越让越不想,越不让越想】一周前 , 我俩又去爬香山 , 这次我仍然给她加油打气:“这次你一定要争取登顶 , 我们最多再有半小时就能登顶了!加油!胜利就在眼前!”她说:“你可闭嘴吧 。 ”
然后我们相伴无话 , 拾级而上 , 歇会儿爬会儿 , 竟然登上了山顶的香炉峰 。 鹿老师对我说:“之前你一路跟我说还有多久就能登顶 , 我反而感觉压力很大 , 你跟我说不要放弃 , 我就很想放弃 。 但当我不再想着登顶的事儿 , 就只盯着脚下的台阶一级一级地向上 , 反而不知不觉到达了目的地 。 ”
听她这么一说我突然意识到 , 对于“设立目标”这件事 , 人和人之间也是有个体差异的 。 有些人(比如我)设立了目标之后会更有明确的动力 , 能鞭策自己一鼓作气去实现;但对另一些人(比如鹿老师)来说 , 总是想着目标却会给她带来巨大的精神负担 , 她需要花费大量的心理能量来对抗这种目标带来的压力 , 反而消耗掉了她的精力 , 影响她对任务的完成 。
所以像这种情况的同学 , 还不如就先别想着什么远大目标 , 你就专注好眼下做好脚踏实地的事情 , 该做的做好 , 能做的做到 , 顶峰不知不觉地就到了 。
那为什么这些人会出现“设立目标反而起了反作用”的情况呢?我认为可能可以用“白熊效应”和“自我决定论”来解释 。
·白熊效应·
白熊效应又称反弹效应 , 是美国哈佛大学社会心理学家丹尼尔·魏格纳所做的一个实验 。 他对被试们提出实验要求:“请大家试着不要在脑海中想象一只白色的熊” , 结果你猜怎么着?大家脑子偏不听使唤 , 硬是浮现出了一只白熊的形象——我相信你脑海中现在应该也出现了一只白熊吧?这就是一种思维的强烈反弹 。
这种例子在生活中比比皆是:你告诫自己别再玩游戏 , 然后手就痒痒地开始摸向键盘;你说今晚我不能熬夜 , 然后刷手机刷到三点;你说我要从此戒掉咖啡 , 于是你的喉咙就无比渴望咖啡;你告诉自己不要再想前男友 , 于是脑中不可遏制一再出现他;你说我爬山不能休息不能放弃 , 你的身体和脚步就越想休息越想放弃;你说我再也不能摆烂 , 身体就会控制不住地摆烂……我们的思维就是这么叛逆 , 越告诫自己不可触碰的东西 , 就越会变成一种诱惑 。 这样一来你就不得不消耗更多的心理能量来抵制诱惑 , 等心理能量消耗完了 , 你就会控制不住自己去接受诱惑了 。

经验总结扩展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