冰城一家人的冰雪情缘( 二 )


到了上世纪九十年代 , 哈尔滨举办的各种国际比赛多起来 , “我们学习他们的创作理念 , 也看到了他们使用的先进冰雕工具 。 ”张德祥介绍 , 比如有的外国选手就带来了电锯、电钻等电动工具 。 “要知道冰雕讲究‘通、漏、透’ , 透指的就是作品得有透气的地方 。 以前 , 如果要在冰雕中掏个洞 , 都得靠手一点点切 , 一点点凿 , 一点一点打磨 , 费时费力 。 现在用电锯的话 , 只要几下子就好了 。 “大家看到现在的冰雕作品越来越精美 , 和各种工具越来越趁手有很大关系 , ‘工欲善其事 , 必先利其器’嘛 。 ”
C
冰雪大赛中夫妻档、父子档很多
“4岁娃娃也参与冰雕给个冰铲就不哭不闹”
那些年 , 随着张德祥的冰雕、雪雕作品频频在全国的比赛中取得好成绩 , 两个儿子——10岁的大儿子雪松、7岁的小儿子雪涛 , 也跟着父亲参加比赛 , 并对冰雪艺术产生了极大的兴趣 。 张雪松回忆道:“小学三年级的时候 , 看到哈尔滨市中小学冰雕比赛的启事 , 我拿了父亲的工具就去参赛了 , 雕了一个猫头鹰 , 取名叫《卫士》 , 得了三等奖 。 那时候感觉这种艺术形式太有趣了 , 然后就开始逐渐迷恋上冰雪 。 ”这个过程中 , 妻子朱青也被吸引 , 加入冰雕、雪雕赛事中 。 1993年 , 哈尔滨举办第一届家庭冰雕比赛 , 他们首次一家四口登台亮相 , 共同制作了冰雕作品《阳光·希望·未来》 , 并获得了一等奖 。 1998年 , 儿媳季莉丽过门儿 , 全家五口通力协作 , 共同制作的雪雕作品《苗家女》 , 获得了国际三等奖 。
参加比赛 , 张德祥一家不光是队员阵容强大 , 实力也是相当不俗 , 《祖国万岁》《东方醒狮》《苗家女》《归鸿》等近百件冰雕雪雕作品获得了哈尔滨市、全国乃至国际比赛的一、二、三等奖 , 受到游人赞誉 。 家里近百个国内外奖杯和证书 , 见证了他们的冰雪情缘 , 一家人也在冰雪的世界中沟通情感 。
“别人参赛都是自愿组合 , 我们是全家齐动员 , 开始是父母带着我和弟弟 , 后来我爱人进门 , 变成了五口人参加 , 我儿子出生后 , 先是成了全家人创作的原型 。 在雪博会上 , 全家人创作了雪雕作品《希望》 , 儿童的造型就来自孩子 。 孩子懂事后4岁时也拿起了小铲子 , 加入冰灯雪雕的制作中 。 一家人齐心协力做好一件事真的很有趣 。 ”张雪松介绍道 。
完成一件有规模、有创意的冰雕、雪雕作品 , 通常需要几个人的合作 , 于是在冰雕师这个群体中 , 有夫妻档、父子档、父女档的不在少数 , 甚至一家人通力合作的情况也经常出现 。 比如2022年 , 60岁的李晶和34岁儿子李蛟龙 , 还有儿子朋友在兆麟公园参加41届全国专业冰雕比赛 , 儿媳妇负责后勤 , 4岁的孙女竟也加入冰雕的行列 , “我家孩子从小就喜欢铲冰 , 我们工作时 , 给她一个冰铲 , 她就乖乖地不哭不闹 。 ”李蛟龙介绍说 。 那次他们的作品《翎羽思乡》获得金奖 。 几年前 , 李晶的女儿曾加入父亲和哥哥的团队 , 他们的冰雕作品《昭君出塞》获得过“首届鸟巢ISHOW冰雕大赛”金奖 。
D
冰雪节是冰雕雪雕师的节日
“一家人在冰雪事业的传承中读懂快乐”
一到冬季 , 哈尔滨大街小巷随处都能看到晶莹剔透的冰雪景观 。 “对于冰雕雪雕师来说 , 每年的哈尔滨国际冰雪节更是一个节日 , 参加比赛、切磋技艺 , 精益求精中呈现出最完美的作品 。 ”张雪松说道 。
每到冬天第一片雪花飘落的时候 , 冰雕雪雕师就开始准备参加冰雪大赛的作品 。 “伴随冬天的第一场雪 , 讨论冰雕、雪雕创作内容的家庭会议就开始了 。 家庭会议上 , 大家先确定参赛内容 , 正式雕刻前 , 爸爸要先用泥塑出一件样品 , 便于对雪雕作品进行多维度认识和把握 。 那时候 , 冰天雪地室外天气很冷 , 可大家干得热火朝天 , 雕出来的作品也特别漂亮 , 自己看到后特别有成就感 。 ”张雪松回忆道 。

经验总结扩展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