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肖振华:朋友侬好

侬 , 不分老幼 , 不分贵贱 , 不讨好 , 不疏远 , 而且还有地域概念 , 写的人自然流露 , 阅读者也感到亲切随和 。
微信|肖振华:朋友侬好
本文图片

给一个陌生的小辈朋友发邮件 , 发微信 , 是用“你好” , 还是用“您好”?有些踌躇 。 你好 , 觉得有一点居高临下 , 不够尊重;您好 , 又带有一点趋奉的意思 。 商家的客服和售后无论对谁 , 一律都用“您好” , 那是推销的一种小计谋 。 如何长幼有序、不卑不亢?英语中的第二人称代词“You” , 倒是没有尊卑之分 , 且主格宾格、单数复数都行 , 只是如果写成“某某You好”太突兀 , 也不合文法 。 汉语中的第二人称代词很多 , 如汝、尔、而、乃、若等 , 但古人彼此是用尊称代替第二人称的 , 不会说“而好”“若好” 。 最后终于想到了一个“侬”字 , 吴侬软语 , 嘴上天天在说的 , 偏偏提笔忘“侬” 。 侬 , 不分老幼 , 不分贵贱 , 不讨好 , 不疏远 , 而且还有地域概念 , 写的人自然流露 , 阅读者也感到亲切随和 。
其实真正让人抓耳挠腮的 , 还不是人称代词 , 而是代词之外 , 觌面相遇时你我之间的称谓 。 你可以不发邮件 , 不发微信 , 但日常中不能不呼朋唤友 。 过去农耕时代是“呼儿趣秧稻 , 唤妇催酿黍” , 现在交际面广阔了 , 除了亲友、学友、乡友 , 还有旅友、书友、车友、棋友、股友……只要口不失言、耳不失聪 , 你总要称呼别人和听被别人称呼 。 而当你被人叫唤时 , 是能从那一声称谓中 , 分辨出自己的身姿代码 , 看得到自己的社交剪影的 。
有天我走在马路上 , 耳畔很突然地听到一声“小肖” , 周边无人 , 迟疑了半天循声望去 , 是年轻时的一位工友 , 笑眯眯地看着我 。 多年未见 , 他衰老得厉害 。 由彼及此 , 我也早已两鬓染霜 , 称呼虽然亲切 , 但六十好几 , 老冉冉其将至兮 , 恐“小”名之不立 , 让人听见了难免窃笑 。 但我仍然感到了一种悠久的关心和呵护 , 很享受这个青春的符号 。 与此相对应的一种情景是 , 不久前给新居天窗安装风琴窗帘 , 刚和设计师讨论完毕 , 转身听见他对妻子说:“这个方案老先生同意了 。 ”老先生?退休至今 , 最高级别是被称为“大叔” , 自我感觉良好 , 还得意地写过一篇《试问青春今几许》……“老先生”有点受伤 , 有些恼怒 , 不由扭头对设计师流露了一脸的不高兴 。
有了被称老的受伤心情 , 便会留意呼叫他人的称谓 。 李宗吾说“逢人短命 , 遇货添钱” , 路上碰见别人时 , 把人家年龄说小点;看到别人买的货 , 把货的价钱说高点 。 这也是情商 , 是一种约定俗成的社交礼仪 。 人生惧老 , 见到长辈 , 尽量把年龄往小里说 , 能叫“大姐”的不要叫“阿姨” , 能叫“阿姨”的就别叫“奶奶” 。 但在现实生活中 , 口将言而嗫嚅 , 要判断斟酌 , 审时度势 , 有时是很累人的 。 我的做法是以不变应万变 。 孔子说“三人行 , 必有我师焉” , 我在此将范围缩量为二人 , 彼此相遇 , 无论是达官贵人 , 还是贩夫走卒 , 一概将其称之为“老师” , 雅俗共赏 , 老少咸宜 , 呼者轻松 , 闻者舒畅 。
当然 , 文字上的称谓则需要正经了 , 也复杂了 。 即使对方是比你年龄小的同辈 , 也要称一声“兄” , 那是敬语 , 闻者不以为忤 。 而在微信同窗群里 , 不能称某个同学为“老师” , 这里的老师是实指的 , 被叫到的同学会认为是揶揄 。 想到中学语文老师给我们讲《报任安书》 , 那封书信冗长繁杂的开篇:“太史公牛马走司马迁 , 再拜言 。 少卿足下” , 有自谦之称 , 有对任安的尊称 , 初读时剪不断理还乱 , 比较而言 , 今天的我们还是属于省心一辈 。

经验总结扩展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