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图片
辞职在家的莫莫 , 最近醒来的第一件事是刷手机 。 先写留言 , 提醒“生病”状态的闺蜜多喝热水 , 然后给宣布退烧的朋友圈点赞 , “感觉我像个每天查房的大夫” 。
大二的阿禾 , 习惯设置朋友圈三天可见 。 “那些照片和大段文字 , 会慢慢隐藏起来 , 就像逐渐沉到海平面以下” , 他有时候又会一天连发几条 。 阿禾享受这种热情和沉静的自由切换 。
本文图片
这就发一条朋友圈 。 /豆瓣《花束般的恋爱》
如果说 , 点赞是最经济的告白 , 分组是成年人的体面 , 三天可见是轻奢限定的情绪消费 , 而需要点击进入才能查看的朋友圈封面 , 则泄露某种柔软的情绪 。
无论疾病或健康 , 快乐或悲伤 , 顺境或逆境 , 朋友圈 , 已经成为当代人生活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
本文图片
朋友圈人类学:让我看看你的心
“这些照片能发朋友圈吗?这个文案写得有趣吗?这个评论该如何回复啊……”
网友在豆瓣上发起了“朋友圈经营指南” , 还有超过10万人加入了小组“朋友圈有趣体质人类” 。 拍照修图 , 形象管理要有“素颜感” , 而临睡前转发的一首歌 , 就比文字更能含蓄表达情绪 。
研究朋友圈音乐分享的学者指出 , 超七成受访者“隐藏着希望他人所挖掘出的某些情绪与心情” , 300份深夜行为样本中 , 23点到凌晨2点高达60% 。 更有意思的是 , 原来半数的人在转发时 , 内心有特定的分享对象 。
我们跟发射声波的鲸鱼没啥区别 , 都在试图寻找知音同类 。
本文图片
希望你能理解我的“网抑云” 。 /豆瓣截图
转发、点赞、分享、评论 , 朋友圈堪称当代人类行为大赏 。 朋友圈的力量 , 在于让我们被认识的人看见 。
人们可以面对师长前辈发布学习打卡帖 , 展现乖巧上进的一面;在朋友同学那里 , 又可以发几张沙雕自拍 , 表露有趣松弛的个性 。
通过分组朋友圈立人设 , 成为必备社交技能 。 《年轻人朋友圈使用报告》显示 , “探店旅行达人”是大家首选的人设 , 接着依次排序 , 20岁以下是“努力家” , 20—30岁是“文艺青年” , 31岁以上是“散文家”和“时事评论家” 。 但也有人认为 , 隔几个月、几天甚至几小时再回头看朋友圈 , “发现以前发的好多都太傻了” 。
Tom Standage 在《从莎草纸到互联网: 社交媒体2000年》中说到 , 社交媒体并不是什么新鲜的事物 。 人类作为社会性动物 , 天生就喜欢分享 , 这是我们获取安全感和生存保障的方式 。
我们的欢喜、苦闷、悲伤或犹豫 , 都通过指尖轻点藏进了朋友圈里 。 朋友圈是树洞 , 是广场 , 供人们宣泄情绪、表达观点、交换信息 。
本文图片
这年头 , 每人都有一个最佳广告位
2012年4月19日 , 朋友圈功能正式上线 , 今年刚好是10周年 。 北岛曾经写过最短的诗《生活》 , 只有一个字“网” , 那么也许还能有一首“朋友”:圈 。
经验总结扩展阅读
- 林志为|《县委大院》林志为和女朋友领证,江霞的希望,落空了
- 社交|成年人的扎心社交真相:“你价值低,身边一个朋友也不会有”
- 惠安县|故意放火还发朋友圈,惠安一男子被判三年五个月
- 朋友圈|他们“阳”了,为什么要晒朋友圈?
- 林志为|《县委大院》如果小林女朋友没有考上编制,林志为大概率会娶江霞
- 晏新|晏新(云南昭通):朋友啊,朋友
- 闺蜜|给朋友介绍对象,是我做过最后悔的事
- 婚姻|实际上,人到中年,“可以不需要朋友”
- 体育生|为什么有女生喜欢找运动员当男朋友?
- 心理学|心理学:为什么聪明人“不喜欢交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