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在《论语解二首》中写道:“人之难知也 一个人城府太深是能看出来的,如同这些“外在表现”

苏轼在《论语解二首》中写道:
“人之难知也 , 江海不足以喻其深 , 山谷不足以配其险 , 浮云不足以比其变 。 ”
人心多变 , 难以揣测 。
尤其是那些城府太深的人 , 看似与你称兄道弟 , 可能是为了利用你 , 看似是为你好 , 实则是实现自己的某些目的 。
倘若因为识人不清 , 与城府太深的人来往 , 哪怕自己付出再多真心 , 也难逃被伤害的结局 。
《白夜行》中的亮司就是一个城府太深 , 以至于令人生畏的人 。
典子第一次遇到亮司时 , 他胃病发作 , 一脸痛苦地蹲在路边 , 典子毫无防备地主动帮忙 , 还和对方闲聊了几句 。
几天之后 , 典子又一次遇到了亮司 , 亮司为了表达感谢邀请典子一同进餐 。
一来二去 , 两个人的感情直线升温 , 亮司对典子无微不至的关心逐渐打动了典子 , 直到后来典子才知道一切的真相 。
苏轼在《论语解二首》中写道:“人之难知也 一个人城府太深是能看出来的,如同这些“外在表现”
文章图片
原来 , 亮司接近典子为了利用她的职位之便窃取机密 , 从一开始的偶然相遇 , 到之后的细心照顾 , 全是亮司的精心计划 。
可以说 , 亮司制造了一个又一个的圈套 , 等着典子主动往里钻 。
这样的城府 , 的确方便了自己 , 但却把别人都当成自己的工具 , 有用时便利用 , 无用后便能随手撇开 。
想想的确令人心悸 。
只不过 , 这样的结果其实能够避免 , 因为一个人城府太深是能看出来的 , 如同这些“外在表现” , 就是一个人城府太深的证据 。
苏轼在《论语解二首》中写道:“人之难知也 一个人城府太深是能看出来的,如同这些“外在表现”
文章图片
擅长伪装 , 对谁都能笑脸相迎
北大钱理群教授讲过一件事 。
某天 , 他的班里突然来了一位旁听的女生 , 从此只要是他上课 , 那个女生都会来听课 , 不仅坐在前排 , 上课的时候认真记笔记 , 下课还会主动与他探讨学术问题 。
几番来往之后 , 这个女生很快得到了钱理群教授的认可 , 钱教授觉得她是一个“不可多得”的人才 , 对学术颇有一番自己的认知 。
苏轼在《论语解二首》中写道:“人之难知也 一个人城府太深是能看出来的,如同这些“外在表现”
文章图片
于是 , 当这个女生想要出国 , 需要写推荐信的时候 , 钱理群教授欣然应允 , 答应了给她写推荐信 。
没想到的是 , 从拿到推荐信开始 , 那个女生再也没有出现过 。
回忆时这件事时 , 钱理群教授说:“他们高智商 , 世俗 , 老道 , 善于表演 , 懂得配合 , 更善于利用体制达到自己的目的 。 ”
好像总有这样一种人 。
能和所有人都打成一片 , 对谁都能笑脸相迎 , 但当一个人连基本的喜怒都没有 , 大多只是在伪装自己 。
尤其是明明不喜欢某个人 , 却还是热情来往时 , 热情中透露出的 , 是城府深的事实 。
和这样的人来往 , 很难知晓对方是真的欣赏自己 , 还是假借欣赏的名义 , 想要利用自己亦或者想要谋取某些好处 。
苏轼在《论语解二首》中写道:“人之难知也 一个人城府太深是能看出来的,如同这些“外在表现”
文章图片
苏轼在《论语解二首》中写道:“人之难知也 一个人城府太深是能看出来的,如同这些“外在表现”
文章图片
故作单纯 , 喜欢树立受害者人设
你有没有遇见过这样一种人 。
他们总是以“弱势者”的身份示人 , 看似好像自己什么都不懂 , 什么都不会 , 但在暗处悄悄把想办的事情办妥 , 想推卸的责任推卸 , 想拒绝的事拒绝 。
被誉为“伟大科学家”的托马斯·爱迪生就是这样一个人 。
很多人都记得 , 是爱迪生发明了电灯 , 让人们逐渐走向了“光明” , 事实上 , 最早发明电灯的并非爱迪生 , 只不过爱迪生买断了灯泡的专利 。

经验总结扩展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