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需要个人空间吗?
作者:黎荔
文章图片
周国平曾在《人和永恒》一书当中写到:“一切交往都有不可超越的最后界限 , 这界限是不清楚的 , 然而又是确定的 。 一切麻烦和冲突都起源于无意中突破了这界限 。 ”
太认同这段话了 。 人人都有保护自己个人空间的本能 , 尤其是公共场合 , 我们周围存在着一个个看不见的“人际气泡”——这是我们为自己划分出的一块无形的“私人领地” 。 有“气泡”的保护 , 我们会觉得很安全;如果气泡被侵犯了 , 我们会感到不安 , 甚至有被冒犯的愤恨涌上胸口 。 那些开玩笑没分寸的人 , 把没礼貌当做心直口快的人 , 把窥探隐私当做关心的人 , 这样的人总是让人格外讨厌 , 因为他们没有公共场合人际交往的边界感 。 当然在现实生活中 , 更多的交往逾距是发生在熟人中间 。 那些离我们比较近的人 , 亲人 , 伴侣 , 朋友 , 邻居 , 划不清和我们相处的界限 , 站在自己的角度自以为是 , 理所当然地入侵我们的私人空间 。
没有界限感 , 是许多中国人的通病 。 历史学家孙隆基在《中国文化的深层结构》中指出:中国人对“人”的定义 , 是将明确的“自我”疆界铲除 。 而这个定义就是“仁者 , 人也” 。 “仁”是“人”字旁一个“二”字 , 亦即是说 , 只有在“二人”的对应关系中 , 才能对任何一方下定义 。 在传统中国 , 这类“二人”的对应关系包括:君臣、父子、夫妇、兄弟、朋友 。 这个对“人”的定义 , 到了现代 , 就被扩充为社群与集体关系 , 但在深层结构意义上则基本未变 。 欧洲人那种公私分明的生活状态 , 原本就基于其特殊的社会体验 , 而那是中国人不曾有过的 。 在中国的传统熟人社会中 , “公”与“私”之间很难划出清晰的界线 , 人们身处一个个家族和村舍中 , 看似是宗族或全村的事务 , 又和私人生活不可分离 。 在古人眼里 , 道德的起点是人的良心 , 终点却是集体的“忠、孝、礼、义” , 一个人必须让自己的良心 , 去适应和服从一个集体和秩序 , 去解决生存、排序和团结、协同的问题 , 个人主义根本无容身之地 。 个人也不存在一个外力完全无法介入的私生活领域 。 按照传统的逻辑 , 公私分明甚至是一种无情无义的表现 。 在传统农业社会中 , 也不存在一个独立的、与私人生活完全分离的工作空间 。 既然工作、生活场所交叉连接 , 人们的社会交往自然从来都是公私混淆的 。 数千年来的中国社会 , 公私混淆的特点在一定程度上从未消弭 。 因为传统文化和种种因素的影响 , 许多人甚至不知道界限感为何物 , 他们总是活在人情世故的大染缸里 。
文章图片
为什么个体一定需要私人空间?心理学中有一种理论认为 , 每个人都需要一个“空间”来把个体和外在环境分开 , 而个体在其中可以安然地感受自己 , 可以回忆、幻想和创造 , 也以自己的方式处理不愉快的东西 。 这个现象被叫作“过渡现象” , 从婴儿期一直持续到成年 。 有了私人空间 , 我们才不会被过分侵入 , 拥有一种自我的存在感 。 一个人将自己的个人空间照管得越好 , 并从中获得快乐 , 就会越少地依附他人 , 苛求他人 , 具有更为健全饱满的人格 。 说到底 , 人是个体的人 。 一个人首先要做的是替老天安顿好自己 。 我甚至认为 , 为什么有些人疯狂地要当官、要赚钱、要社会声名、要热衷社交?因为他们心里发虚 。 他们一定要通过外部的风云变幻 , 要通过人际互动来打发时间 。 从某种程度上说 , 这源自他们自身的生态系统不完整 , 不能做到本自具足 , 不假外求 。 心性上依赖他人的人 , 将很难感受到独立支撑的人才能感受到的自足、完满与自信 。
经验总结扩展阅读
- 时常听到闺蜜这样抱怨 产不产子,跟你失去自我没有关系
- 本文转自:陕西法制网北京一程序员小伙提前放假 你们节前连上7天班,我连相7场亲!被程序员的相亲规划整不会了
- 每个女生在结婚之前都会很惶恐自己婚后的生活会是什么样子 结婚以后,如果你老公让你受苦怎么办?
- |陌生男子问“我能追你吗”,女子答应恋爱后陷入重债:我太单纯了
- 这就是你 @屏幕前的你,这就是你2022年被暖到的瞬间
- 这个时代,需要具有创造力的超级个体
- 潘美丽|“心大命好”的女人,身上会有这几个特征,希望你都具备
- |当你老了之后,越会发现,与兄弟姐妹保持距离的重要性
- |一个人若是你命定的灵魂伴侣,兜兜转转,迟早会相遇
- 聂东远|今生有你:聂东远执意让谈静离开,孙平实力护母:我不介意换爸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