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有没有过很需要朋友的时候?
年少时 , 曾一度觉得形单影只的人太过孤独 , 总认为朋友越多的人 , 生活越热闹 , 内心便越充足 。
但过了某个年纪突然觉得 , 人这一生 , 朋友的数量其实不重要 。
就像娱乐圈里的一些明星 , 大火时 , 随便一条博文都有万千好友点赞 , 生日也有不少人送去祝福 。
可一旦出了事 , 曾经那些要好的“朋友”会立刻划清关系 。
是什么导致这种情况发生的呢?
以前觉得这是人类趋利避害的本性 , 人都不希望朋友带来负面影响 , 后来才明白 , 多多少少是因为彼此之间的交情太假 , 这才经不起考验 。
到了最后 , 越是清醒的人越明白 , 人这一生 , 朋友不必要太多 , 是真心就好 。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三五知己 , 胜过一群好友
在看电影《麦路人》时 , 对一个片段记忆犹新 。
落魄后的博哥在地下车库里 , 遇到曾经的一个小弟 , 对方看似对他十分热情 , 实则每句话里都充满了冷嘲热讽 。
他说:“博哥 , 好久不见 , 没想到你转行洗车了啊 。 ”
他还说:“以前跟着你的兄弟现在跟着我 , 比跟你的时候多赚那么一点点 。 ”
明明抢了别人的生意 , 还带走了别人的兄弟 , 却以吹嘘的口气将所有的事说出口 , 丝毫不顾及对方的感受 。
画面一转 , 是博哥曾被吹捧的画面 。
他有钱有势时 , 身边围着不少人 , 那些人一口一个“博哥”的叫着 , 哪怕是被记住了名字 , 都感觉自己倍有面子 。
然而 , 这种对一个人的尊敬和爱戴 , 却不是因为真的在意 , 而是对方对方于自己而言有利可图 。
文章图片
一旦没有了利 , 曾经的吹捧 , 也会变成之后的贬低 。
这样的朋友 , 在自己风光时总能遇到 , 可和他们之间的感情 , 却虚假到不值得令任何人相信 , 甚至只要相信 , 受伤的只有自己 。
常听人说:“人生就是一边经历 , 一边感悟 。 ”
真正有经历的人 , 大多明白在这世间 , 三五知己 , 总是胜过一群好友 , 因为朋友多 , 不见得是件好事 。
毕竟 , 最后能陪在你身边的 , 也许只有那么一两个人 , 他们才是最值得自己在意的 。
文章图片
太关系 , 不必维持
更何况 , 有些时候自己在意的朋友越多 , 真正的朋友反而会越少 。
要解释这一点 , 不得不提的便是“150定律” 。
英国牛津大学人类学家罗宾·邓巴做过一场实验 , 他以大猩猩的社交网为研究对象 , 根本人类与猿猴的智力差距推导出——每个人最多能与150个人产生关联 。
文章图片
准确来说 , 人类智力将允许人类拥有稳定社交网络的人数是148个 。
超出这个范围后 , 由于人类的精力、耐力、记忆力的限制 , 导致只要有他人继续进入社交网络 , 就会有之前的人离开 。
这能说明一个人可以同时拥有150个好友吗?
其实不能 。
150这个数字 , 是社交网络的最高人数 , 也就是说 , 人能和150个人建立关系 , 却不代表这种关系十分稳固 。
更何况 , 人和人之间本就是将心比心的 。
当自己把时间分给很多人时 , 由于无法和某些人长期往来 , 给足关注 , 往往会导致彼此之间的关系越来越差 。
换句话说 , 倘若一个人真的有许多朋友 , 那么他和这些朋友之间的关系十分一般 , 只能算是普通朋友 。
经验总结扩展阅读
- 越长大越觉得 “廉价”这两个字,其实就是一个人很好,但没有人爱的根本原因
- 常听人说:如今是一个看脸的时代。|那些三观很正的人,都有一个“共性”
- 越是清醒的认知 活得清醒的人,其实朋友圈很容易看出来,表现很明显
- 有人在网上提了这样一个问题:读书给你带来了什么?仅仅是丰富的学识、开阔的眼界吗?不止于此...|那些读书很多的人,往往都会有一种“无形”的气质
- 晚清名臣曾国藩对气质有自己的理解 那些书读很多,有厚度又有深度的人,言谈中很容易看出来
- 谈恋爱时 三观很正的女孩子,恋爱时就能看出来
- 看过一个很有意思的故事。|真正强大的人,都是“自我归因”的高手
- 作家亦舒说过一句很现实的话:“人们爱上的是一些人 这样爱你的男人,才是奔着结婚去的
- 《冰河洗剑录》中写到:“中年心事浓如酒 婚后能善待妻子的男人,大多很容易看出来
- 韩寒在《后会无期》中写到:“我们总是听过很多道理 讨厌一个人,其实做好一件事就够了,换一个角度看待你讨厌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