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转自:解放日报宣世才对冷暖没有概念 为了42年前的嘱托( 二 )


彼时 , 阿才的4个姐姐已经出嫁 , 年纪尚小、有智力障碍的阿才是他父亲临终前最放心不下的人 。 无奈之下 , 他恳求宣丙水、李彩英夫妇在自己走后帮忙照顾妻子和阿才 。
本文转自:解放日报宣世才对冷暖没有概念 为了42年前的嘱托】面对重托 , 宣丙水、李彩英夫妇不由地顿了顿——自己家里当时也不富裕 , 三个孩子中有两人在读书 , 还有宣丙水的老父亲需要照顾 , 哪里还有能力照顾阿才和他母亲呢?
“看他那个样子 , 是真的可怜啊!”多年来 , 李彩英每每想到阿才父亲临终“托孤”的模样 , 都会忍不住落泪 。 心软的李彩英最终还是答应了 , “阿才是我看着出生长大的 , 要是我们不管 , 他们孤儿寡母怎么办呢?”
阿才父亲去世后 , 宣丙水和李彩英便经常去阿才家帮忙 , 平时也会从牙缝里挤出一些吃穿用度送去 , 接济他们 。 直到三年后的除夕夜 , 阿才母亲去世 , 阿才彻底失去了依靠 , 照顾他的重担完全落在了宣丙水、李彩英夫妇肩上 。
为了当年的承诺
阿才成了孤儿 。 村里开始每月为他免费提供30斤大米 , 这是上世纪80年代一个贫困村能为他尽可能提供的保障 。 但对正值青春期、食量大增的阿才来说 , 这些粮食显然不够 。
阿才的身体不断成长 , 智力却始终停留在学龄前儿童的水平 。 母亲去世前教会了他煮饭 , “一勺米 , 一勺水” 。 可他还是常常煮不好 , 不是饭没煮熟 , 就是烧糊了锅底 。 他不会做菜 , 只能吃白饭 , 经常食不果腹 。
母亲刚去世那几年 , 宣世才偶尔还会去几个姐姐家走动 。 村里人说 , 他的姐姐们都嫁得不好 , 有的姐姐不待见阿才 , 甚至还会骂他;家里条件稍微好点的姐姐 , 则会给他一些蔬菜 。
宣丙水、李彩英夫妇看在眼里 , 很是心疼 。 他们对阿才说 , 饭菜家里都有 , 既然她们不待见 , 就别再去了 。 多年来 , 姐姐们也没来探望过阿才 。
宣丙水和李彩英本想让阿才来自己家里一起吃饭 , 可阿才不愿意 , 他习惯端着饭碗 , 在村里游走 , 边走边吃 。 夫妇俩就做好饭菜给阿才送去 , 一天三顿 , 几乎从未间断 。 为了阿才能够吃上一口热饭菜 , 夫妇俩42年没有同时出过远门 。
去年正月 , 宣丙水出门给阿才送饭 , 没想到摔了一跤 , 额头重重磕在地上 , 半天爬不起来 。 李彩英听见动静从屋里跑出来 , 赶紧扶起老伴 。 鲜血从宣丙水捂着伤口的手指间汩汩地往外冒 , 吓得李彩英赶紧叫回正在附近上班的孙女宣梦娜 , 和村干部一起把宣丙水送去了医院 。 伤口缝了6针 , 直到现在宣丙水头上的疤痕依然清晰可见 。
除了做饭送菜之外 , 洗衣换被、打扫卫生、添置物品……多年来 , 宣丙水、李彩英夫妇像家人一样照料着宣世才的日常生活 。
理发是阿才最“抗拒”的项目 。 最初 , 村里人理发只要1元钱 , 理发师嫌阿才脏 , 李彩英就给人家2元钱 。 后来 , 每个月宣丙水都要带阿才去理一次头发 。 一路上走走停停 , 几番回头 , 1公里不到的路程要走上几十分钟 。 “有时爷爷一不留神 , 他就跑到别的地方去了 , 爷爷又像哄小孩子一样把他哄回来 。 ”宣梦娜说 。 这些年 , 村里的理发店搬了3次 , 老两口就领着阿才换了3次地方 。
遇到有人问 , 老两口这么做究竟是为了什么?她会搬出李彩英常挂在嘴边的“标准答案”:既然当初答应了人家(指宣世才父亲) , 就要信守承诺 , 照顾好阿才 。
“对得起自己的良心就好”
宣世才对属于自己的东西有着很强的占有欲 , 从不与人分享 , 即便是对最亲近的宣丙水、李彩英也是如此 。

经验总结扩展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