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转自:封面新闻封面新闻记者 邹阿江 杨芮雯 刘秋凤 图由受访者提供节后返岗潮已来。|出发啦!川籍农民工的跨省返岗复工故事

本文转自:封面新闻
封面新闻采访人员邹阿江杨芮雯刘秋凤图由受访者提供
节后返岗潮已来 。
距离正月十五元宵节越来越近 , 刚过完年的川籍农民工又搭上火车 , 从四川前往全国东南西北各地务工了 。
这些川籍农民工里 , 有跨省务工22年的木工张明;有对未来充满希望 , 想在新疆开一家餐厅的潘女士;还有在广州打工20年 , 准备让孙女就地上学的胡礼昌 。 同为川籍农民工 , 做着不同的工作 , 但今年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目标:带着希望返岗 , 让生活变得更美好 。
据四川省农民工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统计数据显示 , 截至1月30日 , 全省春节后返岗务工农民工已达1366.11万人 , 返岗率69.91% 。
人勤春来早 , 从四川出发前往全国各地的千万余名农民工 , 开启了2023年的新征程 。
1月31日 , 封面新闻采访人员采访了多位返岗工作的川籍农民工 , 看看他们的新目标、新打算、新希望 。
目的地:宁波慈溪
跨省务工22年
再干十年就回老家养老
张明52岁了 , 今年是他当木匠的第25个年头 。
1月29日 , 正月初八 , 张明与妻子在南充市南部县升钟镇的汽车站搭上了直达宁波慈溪市的大巴 , 返岗工作 。
从升钟镇到宁波慈溪 , 1800余公里 , 不堵车的情况下 , 坐大巴要26小时 , 长途奔波 , 夫妻二人却备感安心 。
上车前 , 小女儿塞给张明一个袋子 , 里面装着四川腊肉和火锅底料 , 于他而言 , 带着家乡的味道返岗 , 就是幸福的味道 。
本文转自:封面新闻封面新闻记者 邹阿江 杨芮雯 刘秋凤  图由受访者提供节后返岗潮已来。|出发啦!川籍农民工的跨省返岗复工故事
文章图片
张明
“四川是劳务输出大省 , 过完年很多农民工都会出省务工 , 为了让我们出省更方便 , 镇上会组织一种叫‘直通车’的大巴将我们送往务工地点 。 ”张明感叹道 , “大巴‘又大又长’ , 车厢内有热水、有卫生间 , 环境设施很好!以前我们需要搭车去成都坐火车 , 现在在家门口就可以坐大巴去上班 , 真方便!”
2001年 , 当了3年木匠学徒的张明决定出去单干 , 闯出一番事业 。 他和妻子商量之后 , 把十四岁的儿子和两岁的女儿留在老家南充市南部县升钟镇梁家桥村 , 二人跟着同村的亲戚来到了宁波慈溪 。
“慈溪的工地多又缺木工 , 活路好找 。 ”张明回忆 , 当年自己和妻子抵达慈溪的第三天 , 就找到了工作 。 “我在建筑工地当木匠 , 妻子在附近酒店当起服务员 , 这一干就是22年 。 ”
张明透露 , 在他们那个年代 , 村子里有一半的人都外出务工 , 孩子则留给老家的老人带 。 “一年只有春节的时候能回来看看孩子 , 待上半个月就又要走了 。 ”说到这里 , 他笑着告诉采访人员 , “我家小女儿去年毕业就找到工作了 , 她是管理工地的 , 坐办公室不晒太阳 , 比我轻松 。 ”
在建筑工地上 , 木工可以说是技术活 。 张明在工地上主要的工作就是按照建筑工地的放样要求 , 进行放样、封顶、校正、加固 。 他告诉采访人员 , 在工地上 , 木工基本是以小时为单位的 , 每个人的薪水都是按照时间单位来计算 。
“我在这边待得久 , 接的活自然也多了 , 我和妻子的收入加起来比在老家务农收入高得多 。 ”2015年 , 张明回老家翻修了旧房子 。 他感慨到 , “每年过年回老家都有新变化 , 村子里家家户户都是楼房 , 日子真的是越来越好了 。 ”
2023年 , 张明对木匠行业充满了希望 。 他说 , “很多工地已经复苏开工了 , 活路会越来越多 , 再干个十年我就和媳妇回老家养老了!”
目的地:新疆

经验总结扩展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