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苡那一代女性:在新旧之间,尽量向外走

|永远别对生活冷感|
翻译家杨苡逝世之后 , 看见许多悼念她的文章 。
之前对老人家不算熟悉 , 只在纪录片《九零后》看她露过面 。 印象中是个特别爽朗的老太太 , 坐在阳光下听歌 , 爱笑 , 眉眼是两弯银灰色的月牙 。 这阵子媒体爱考古她的传奇 , 但想起来最击中我的 , 还是她这些真实、明亮的瞬间 。
杨苡那一代女性:在新旧之间,尽量向外走
文章图片
她的传奇与我们所熟知的那些民国女子传奇不同 。 人们不会用混乱的爱恋、小资太太的生活来谈论杨苡 。 好些采访看下来 , 大家都挺真心实意的 , 关注她自己的生活、她的事业、她的成就 。
大概也是百岁老人享有的威严与敬重吧 , 大家终于愿意看见来自女性本人的光辉 。
但认真说起来 , 一开始可能没有谁真能想到 , 这个身材娇小、不爱用功读书的女孩儿 , 能在文学历史的长河上 , 走出这么远 。
我一直觉着能留下名字的民国女子 , 不能说每个都是完美无瑕的偶像 , 但一定都有值得说道的女性弧光 。
杨苡那一代女性:在新旧之间,尽量向外走
文章图片
杨苡那一代女性:在新旧之间,尽量向外走
文章图片
杨苡那一代女性:在新旧之间,尽量向外走
文章图片
▲上为张爱玲、吴健雄 , 下为林徽因
那会儿有机会接受教育的女性 , 大多出自名门大家 。 杨苡也不例外 。 她出生在天津一个颇有名望的大家族里 , 父亲是民国第一代银行家 。
但老实说 , 当时有钱人家送女孩子读书的唯一期望 , 也不过是锻炼少女的才情 。 有教养、有学识的女孩更好嫁 , 也能更好地抚养后代 。 像那时候的女校 , 就明晃晃地打着培养淑女的名号揽收花季少女 。
杨苡那一代女性:在新旧之间,尽量向外走
文章图片
杨苡那一代女性:在新旧之间,尽量向外走
文章图片
讲真 , 在这样的大时代里 , 女孩们实在太难培养先锋意志的土壤 。 身边有太多双监视的眼睛 , 连自己也会不停进行自我诊断、自我教育 。
像杨苡这样能踏进事业大门的新女性 , 恐怕比国家级保护动物还要珍稀 。 尤其 , 她闯进的还是被男性占据多年的文化行业——二十世纪的翻译世界 , 并没有给女性多少发光的空间 。
杨苡那一代女性:在新旧之间,尽量向外走
文章图片
但老太太还是留在了历史长河之中 , 而且十分闪亮——她做翻译、写诗歌 , 《呼啸山庄》由她翻译之后 , 有了如今最广为流传的版本 。
跨越事业的鸿沟 , 放今天来看 , 很容易被解读成女性意识的榜样 。 可和那时代的女子一样 , 杨苡身上其实有许多擦拭不去的旧女性印迹 。
就拿她的代表作《呼啸山庄》来说 。 在她之前 , 国内最有代表性的 , 是梁实秋的译本 , 名叫《咆哮山庄》 。 老太太一直觉得原来的译名不妥 , 决定翻译之后 , 便果断把名字改了 。
杨苡那一代女性:在新旧之间,尽量向外走
文章图片
▲“呼啸山庄”名字的来由 , 杨苡聊起来总是很得意 。
这事儿她一度引以为傲 。 可当有人说她挑战了前人师尊时 , 老太太便跳脚了 , 气得说人家莫名其妙 , “我怎会去挑战梁先生呢”?
她的确不是一个有野望的女人 。 之所以从17岁开始写剧评、诗歌、散文 , 全然是出于爱好 。
在中大读书时 , 她最喜欢上陈嘉先生的课 , 课后经常乐颠颠地拿自己译的诗去请教 。 但按老太太自己的话说 , 她天生就不是“好学生”的料 , 只喜欢玩 。 平时听课 , 也只听喜欢的课 。 译诗完全是她自娱自乐的喜好 。

经验总结扩展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