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转自:安徽共青团不够自知的话 如何更好地认识自己?( 四 )


心理学上有一个理论 , 叫做「自我-他人不对称模型」(Self-otherknowledgeasymmetry , SOCA模型) , 指的就是:
对于情绪的判断 , 我们往往比他人更准确;但对于跟智力相关的判断 , 他人往往比我们自己更准确 。
为什么会造成这个现象呢?主要就是因为前面讲过的「启发式」 。 过度依赖于启发式 , 会使得我们的记忆和思维进行过滤 , 把那些平平无奇的信息过滤掉 , 只留下印象深刻的、记忆犹新的、给予过较强反馈的信息 , 从而为我们的「叙事自我」 , 填充进大量虚假的、片面的信息 。
这就导致了 , 我们对自己的评价 , 往往会由于真实的情况 , 从而形成「积极偏差」 。
所以 , 一个非常重要的做法是什么?就是不断去扩大自己的认知边界 , 去接触更多的人 , 跟更多的人建立联系 。 可以是合作 , 可以是友谊 , 可以是沟通和交谈……
在这种联系之中 , 去打破自己的「积极偏差」 , 让自己意识到:原来世界上有这么多「厉害」的人 , 原来每个人都有自己很出色的领域 , 原来我对自己的评价可能是不准确的、真正优秀的人是这样的 , 原来还可以有这样的行业、可能性和生活方式……
进一步 , 这种拓展认知边界 , 又能够不断碰撞出火花和灵感 , 为自己提供更多的机会触点 , 让自己接触到更广阔的世界 。 从而 , 形成一个良性循环 。
实际上 , 你可能会发现 , 许多自我感觉良好的人 , 许多固执、死板、优越感十足的人 , 往往都有一个共性:就是视野都局限在自己身边的小世界里 。 他们很容易坐井观天 , 以为自己就是世界的中心 , 全然不知道世界有多么广袤 。
这是一方面 。 另一方面 , 当你跟别人进行交互、合作的过程中 , 你也可以经由别人对你的评价和反馈 , 来更加准确地把握自己的水准 。
所以 , 我常常说 , 如何更好地找到自己的长处呢?一个行而有效的做法就是:跟别人闲谈的时候 , 问一问你在别人心目中的印象 , 了解别人对你的看法——这往往会比你自己对自己的看法更重要、更有用 。
比如:
●如果用3个词形容我 , 你会用哪3个词?为什么?
这可以直观地反映出你在别人心目中的第一印象 , 往往也就是你跟别人交往过程中 , 最直觉、最下意识表现出来的特质 。
●如果你想花钱购买我的时间 , 你希望我能帮你做什么?
这可以直观地反映别人对你的评价 , 帮你了解别人对你能力、长处、优势的认知和判断 。
●我有没有哪些地方让你觉得做得不够好?有没有哪些细节 , 你希望我能换一种做法?
这可以帮你了解你对别人的影响 , 帮你打破自己的认知盲区 , 了解到你自己觉察不到、发现不了的盲点 。
当然 , 可以不用如此直接 , 而是应该按照场合、气氛 , 「适当地」去询问 , 这就需要考验你的沟通能力了 。
简而言之:只有把自己跟外界的交互和联系结合起来 , 我们对「自我」的认知 , 才能变得更加完整 。
本文转自:安徽共青团不够自知的话 如何更好地认识自己?
文章图片
最后 , 简单提几个问题 , 可以进一步帮助你去思考:我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TashaEurich提出了7个自我觉知的角度 , 分别是:价值观 , 热情 , 志向 , 环境 , 行为模式 , 反应 , 影响力 。 我把它重新提炼成了三大维度 , 分别是:
1)我是谁?
这是对于「现在的我」的判断 。 主要包括:
●能力:
我擅长做什么的事情?不擅长做什么样的事情?
●环境:

经验总结扩展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