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转自:安徽共青团不够自知的话 如何更好地认识自己?( 二 )
——明明我做的一切都是为你们好 , 为什么你们就是不领情?
这种「为你们好」是真的好吗 , 还是你一厢情愿而已?别人真的需要你这样做吗?你的方式和手段真的没有任何问题吗?
——我劳心劳力付出了这么多 , 为什么结果这么糟糕?
你的付出对事情的发展起到了实际的帮助和作用吗?这些付出有实际意义吗?结果真的是可控的吗?
诸如此类 。
「自知」可能未必能让你的生活变得更幸福 , 但它可以帮助你更清晰地了解你的能力边界和认知边界 , 从而规避风险 , 避免陷入自己所无法处理的事态里面 , 也避免钻牛角尖、停留在内耗、后悔和沮丧之中 。
反过来 , 「不自知」也许能给你虚假的满足感 , 但长期来看 , 这种虚假的满足感一定会在某个时刻被戳破、引爆 , 从而让自己陷入「认知障壁」的围困里 , 无路可走 。
文章图片
那么 , 如何培养自己的自知能力呢?
特别关键的一点 , 就是要协调好自己对感性和理性的调用 。
许多人在日常生活中 , 习惯于用感性、直觉的方式 , 对外界作出反应 。 举个例子:如果现在问你:你这段时间开心吗?你是会按照当下的感受去回答 , 还是认真思考一下 , 回顾一下近期的情绪和心情状况 , 再谨慎地去回答呢?
许多人可能觉得自己是后者 , 但实际情况是:我们基本都是前者 。
原因很简单:我们在日常生活中 , 需要去考虑很多问题、作出许多判断和决策 , 如果每一个都要认真思考的话 , 那么会非常累 , 大脑也会超负荷 。 因此 , 我们产生了一种能力 , 依靠记忆里最直观、最容易被提取出来的信息 , 快速对环境作出反映 。
这种模式 , 按照丹尼尔·卡尼曼的说法 , 就叫做「启发式」 。
启发式可以提高我们的效率 , 降低我们的认知成本 , 但是 , 它同时也很容易造成我们的误判 , 诱导我们作出错误的、有所偏倚的判断 。
举个简单的例子:如果我问你:你觉得自己做得比较好、比较擅长的事情是什么?你会如何思考呢?
一般情况下 , 我们会从这两个方面去思考:要么 , 是从近期发生过的事情里面 , 选一件记忆犹新的、觉得做得还可以的事情;要么 , 是选出一件对自己影响深远的、印象深刻的 , 受到出乎意料的赞誉和认可的事情 。
前者就叫做「易得性启发式」 , 也就是「更容易被想起来的事情」;后者叫做「代表性启发式」 , 也就是「更难以忘记的事情」 。
但这样得出来的结果 , 真的能够代表真实的你吗?其实是很困难的 。 它无法排除掉运气、环境、资源、支撑等因素的影响 , 更加无法代表你真实的水准和能力 。
但久而久之 , 这种思维方式所造成的观念 , 就会不断堆积在你的认知里面 , 从而慢慢地造成你对自己认知的偏差 , 遮掩住你的视野 , 让你无法更加清晰地看清自己 。
这是过于依赖感性的结果 , 但过度依赖理性呢?其实也不好 。
过度依赖理性的人 , 很容易陷入一个陷阱 , 就是「过度反思」 。 他们会过于关注自己的一言一行 , 关注自己是不是做错了什么 , 关注自己离心目中那个「完美标准」有什么差距、差距有多大 , 一遍又一遍地在内心反刍 , 告诉自己「我不应该再犯这些错误」……
而很容易忽视:其实你所关注的错误 , 很可能只是无伤大雅的一个碎片;你过度的反思和自省 , 其实对行动帮助不大 , 反而会因为一遍又一遍地让自己沉浸在恐惧之中 , 从而失去了行动的动力和勇气 。
经验总结扩展阅读
- |嫌弃一个人,是因为这个原因
- 千帆|愿意等你千帆,而我随时是岸
- 小人|生活中,面对害你的人,再善良也不能一忍再忍,这么还击才是正道
- 毕淑敏|毕淑敏|我们总在互相羡慕
- 唐艺昕|一个男人爱你到极致的证明:忍不住问你三个问题
- |短篇小说|宋明炜:初雪
- 直男|“男朋友吵完架睡得更香了”
- 西窗|吃过大苦的人,往往会变得“沉默寡言”
- 西窗|若一个人,心里真的有你
- 异性|女人深爱你的征兆:下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