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底什么是“培训”的商业本质?( 三 )


有些行业注定是分散的 , 谁都不可能占据很大的市场份额 , 但做得好也能很优秀 , 比如画画、比如开饭店 。 但头部市场完全不同 , 一旦成功就容易垄断、一家通吃 , 比如音乐、比如今天的很多互联网业态 。
回到培训 , 如果是你 , 要做幂律市场 , 还是做分散市场?是做产品 , 还是做服务?
产品和服务 , 就像是一条线的两个极端 。
产品更加标准化 , 成本低 , 但是效果差 。 服务更加个性化 , 效果好 , 但是成本高 。
各有利弊 。
但是 , 鱼与熊掌 , 就真的不可兼得吗?
未来 , 有一个方向 , 是我们可以努力的 。
有一次 , 我和晨兴资本的创始合伙人刘芹聊天 。 刘芹是中国最知名的风险投资人之一 , 也是小米最早的投资人 。
我常常从他的深刻洞察里 , 获得启发 。 我们聊着聊着 , 就聊到线下教育 , 聊到在线教育 , 聊到教育行业的未来 。
培训 , 其实也是教育行业 。 教育行业的未来 , 是什么?
他说:
教育行业的未来 , 也许不是无差别的产品 , 而是可复制的服务 。
什么是可复制的服务?
我画了一张图 。
到底什么是“培训”的商业本质?
文章图片
2003年 , 麻省理工学院(MIT)做了一个非常大胆的决定:把MIT的一些明星课程(比如Birger?Wernerfelt教授的《2003春季课程:营销策略》) , 录成视频放在网上 , 供所有人免费学习 。
这就是慕课(MOOC:MassiveOpenOnlineCourses) 。
Briger教授在现场讲学 , 边际交付时间很高 , 是服务 , 是对少部分人的个性化 。
但录制成视频课程 , 边际交付时间很低 , 是产品 , 是对大部分人的标准化 。
慕课的本质 , 是教育的产品化 。
这是个了不起的想法 。 全世界都为之振奋 。
但是 , 慕课并没有获得巨大的成功 。
因为有的同学需要老师的答疑 , 有的同学需要排名的激励 , 有的同学甚至需要考试的他律 。
但是这些 , 慕课里都没有 。
慕课的完课率 , 特别低 。
还有什么尝试?比如得到APP 。
2016年 , 我受罗振宇邀请 , 在“得到APP”上开设专栏《刘润·5分钟商学院》 。
《刘润·5分钟商学院》 , 本质上是一个音频出版物(ISBN:978-7-900840-26-4) , 是标准化的产品 。
但是 , 罗振宇提出一个要求:你要提供一项“服务” , 每天回复学员们的留言 。
罗振宇希望通过“回复留言”这种“一对多的服务” , 从出版 , 向教育迈出关键一步 。
9月26日 , 专栏上线 。 我收到了潮水一样的留言 。 一讲课程1800字 , 但留言有7600多条 , 累计几十万字 。
我也被这些留言激发 , 认真地精选留言 , 逐一回复 。
学员又被我的回复激发 , 更热情地留言 。
如此循环 。
从产品端向服务端迈出的这关键一步 , 让“得到APP”获得了不小的成功 。
那另外一端呢?
有没有创业者在尝试 , 从服务的最左端 , 往右迈出关键一步呢?
那就太多了 。
比如小班课 。
1对1的私教虽然效果好 , 但边际交付时间太高 , 所以当然贵 。
不过 , 老师的时间虽然不可复制 , 但学员的人数可以复制啊 。
把1:1私教 , 改为1:2 , 1:3 , 1:5 , 或者1:20呢?这不就复制了吗?这就是小班课 。
小班课的本质 , 就是用“稀释”服务的方式 , 小幅度牺牲个性化 , 大幅度降低成本 。
那如果继续稀释呢?能不能稀释到1:100 , 1:500 , 甚至1:2000呢?

经验总结扩展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