测谎仪|恋物癖、测谎仪、MBTI人格:心理学职业打假人上线( 四 )


本文图片

? 图片来源:unsplash
其实人们会更愿意「相信」这样的生物学解释其实也无可厚非 。 人们之所以会被生物学的解释所吸引 , 是因为这比复杂的社会学或心理学看上去更「科学」 。 家庭关系、经济条件 , 人格特质 , 这些复杂的因素很难被准确地记录并进行客观研究 。 但扫描大脑则直观清晰且简单易行 。
事实:
对于精神疾病来讲 , 我们需要承认生物学和社会学的双重因素 , 而不能只把解释成一种「大脑疾病」或单一地归因为「化学物质」 。
比如 , 一位抑郁症患者在服药后病情并没有得到好转 , 于是在日记中写道 , 服药确实会让我「感觉」很好 , 但效果很短暂 , 因为药物没有教会我如何面对真实的生活困境 , 比如亲密关系 。 那些存在问题的认知和应对策略 , 还会使我再次陷入负面情绪中 。
并且 , 没有任何证据显示我们大脑中的神经递质存在一种「理想水平」或「理想比例」 。 所以「失衡」这种表述根本是无稽之谈 。
08
「洗脑」真的有那么神奇吗?
由来:
一时间「洗脑」一词源于 1970 年代的美国 。
当时各种带有鲜明文化立场的组织在街头兴起 。 而每种新的文化团体希望在短时间内扩张自己的规模并占有一定的话语权时 , 团队的大小首领会出现在美国各地的街头利用极具煽动性的演讲来鼓动更多青年加入 。 在加入后 , 这些青年会无条件地拥护组织的立场 , 并通常伴随非理性行为 。
于是 , 他们将这一现象命名为「洗脑」 。
在我们普遍的认知中 , 洗脑与说服是截然不同的 。 洗脑更加具有神秘性 , 就像一种慢性催眠 , 使人们在不自知的情况下失去了独立判断 , 也改变或影响了他人对事物长期的观念 。
事实:
但其实 , 「洗脑」的力量也没有大家想象的那么「强大」 。 研究表示 , 这些「洗脑者」并没有控制他人思想的超能力 , 他们只是熟练运用了常见的说服手段 。
在《洗脑术:怎样有逻辑地说服他人》一书中 , 作者提到的一些「洗脑」手段只不过常规的说服手段 , 如 , 利用公众情绪、个人崇拜、品牌营销等 。
测谎仪|恋物癖、测谎仪、MBTI人格:心理学职业打假人上线
本文图片

? 图片来源:pinterest
也有不少研究质疑「洗脑」是否能对人的长期观念产生影响(Melton,1999) 。
比如 , 在朝鲜战争后 , 有 3500 名关押在朝鲜的美国士兵在长期接受朝鲜政治理念的「洗脑」式灌输后 , 坚定不移地认为美国在这场战争中是负有绝对责任的 。 然而 , 就在他们返回美国后不久 , 仅有不到 1% 的士兵依然支持朝鲜的政治立场 。
09
「旁观者效应」很可能是假的?
由来:
1964 年 , 一位名叫凯蒂-吉诺维斯(Kitty Genovese)的年轻女性 , 在结束酒吧夜班后回家途中 , 遭到一位男子的持刀袭击 ,
身中数刀的她曾大声求救 , 但警察赶来后还是因为失血过多不幸去世 。 后来警察在走访中得知 , 整个袭击过程持续了 35 分钟 , 共有38 人声称听到了凯蒂的呼喊声并从透过窗户目睹了袭击的经过 , 但最终只有1人报了警 。 这一事件令纽约市民和全体美国民众感到震惊 。
测谎仪|恋物癖、测谎仪、MBTI人格:心理学职业打假人上线
本文图片

? 图片来源:unsplash
1968 年 , 心理学家约翰-达利(John Darley )和 拜博-拉汀内(Bibb Latane)对这一事件的解释是 , 正是由于观看事件的目击证人太多 , 降低了个体提供帮助的意愿 。 随即他们的实验也支持了他们的的结论 , 即在场旁观者的数量越多 , 施救的可能性越低 。

经验总结扩展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