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图
韩束在微商界的霸主地位 , 加上外界对其“无直销牌照”的质疑 , 也为其带来连绵不绝的争议 。
有媒体揭露 , 在韩束的微商代理渠道中 , 一度出现“代理拿货价不到市场价1/4”的成本剪刀差、代理授权管理混乱的情况 , 但火热的招商扩张 , 仍使韩束的微商代理团队曾一度扩张至10万人 。
庞大的代理商基数成为韩束的一把双刃剑 , 一面是让韩束拥有了成为“第一微商”的资本 , 一面是“微商”的销售模式 , 模糊了韩束的品牌定义 , 也使得韩束的“招代理”愈发向传销靠近 。
微商模式带来红利 , 让韩束在2015年创造了高达90亿元的零售额 , 几乎接近巴黎欧莱雅在中国的销售额 。 韩束被质疑“传销”风波 , 风口浪尖上 , 韩束取消了微商事业部 , 但韩束还是吃到一波“红利”——有报道指出 。
如今 , 新模式电商崛起 , 传统微商被取代 , 韩束和销售渠道的更迭一起流转 。
直播间能挽救韩束吗?
在屈臣氏的产品货架上 , 几款日文包装的面膜 , 要不是放在“国货精选”的货架上 , 可能会唬住不少人 。 而关于韩束是韩妆品牌吗?这个问题扔在今天 , 仍能问住许多人 。
与众多国内自主化妆品牌一样 , 韩束在屈臣氏里的货架仍被归在国货一类 , 但与韩国没有半点关系的韩束 , 硬生生在韩流的鼎盛时期 , 蹭了一波热度 。
韩束创始人兼CEO吕义雄将化妆品品牌命名“韩束” , 靠着“擦边球”式的品牌名 , 韩束在三四线城市备受欢迎 。
这与韩束的出身不谋而合 。 韩束诞生在三四线小城的线下直销渠道的专卖店中 , 出身自带“下沉市场”的地气感 。
电视购物的兴起 , 韩束抓住了造势的机遇 , 将大量营销投入当时下沉市场的电视购物频道之中 , 这种低成本高转化触达用户的营销渠道 , 让韩束迎来爆火 。
2008年 , 韩束的身影不断出现在“下沉市场”的电视购物频道中;2009年 , 韩束进军电视购物一年 , 全年销售额达到9000万;2010年 , 韩束做到了电视购物行业的第一名;2011年 , 韩束占了全国电视购物化妆品品类的38% 。
更为具象的是 , 在电视传媒鼎盛时代 , 湖南卫视一度是品牌商重点广告黄金投放渠道 , 当时 , 韩束与湖南快乐购等全国30多家电视购物频道达成合作 。
后来 , 韩束又重资押注红极一时的《非诚勿扰》 , 在2013年和2014年短短两年时间内 , 韩束累计斥资数亿元签约冠名该相亲节目 。 2014年 , 韩束在广告中投入将近6亿元 , 子品牌一叶子的投放达到4亿元 , 而2015年和2016年将维持这个数量级投放 。
文章图片
在抓住渠道这一路上 , 韩束一直有着高度的敏锐力 , 从电视购物到微商渠道 , 韩束都抓住了时代的一波波红利 。
正如电视购物会随着电视机一起消失一样 , 渠道的流变 , 迫使韩束一次次转型 。 从电视购物到微商的转型 , 韩束都完美应接 。 但自微商的没落以来 , 韩束长时间陷入渠道低谷期 。
囿于中低端市场定位、渠道增速放缓的掣肘 , 一方面 , 韩束在不得不正面面对品牌心智极强的国际化妆品集团 , 另一方面 , 在不断崛起并极其擅长互联网营销的新国货品牌面前 , 韩束更没有抓住更新兴的具创新特色的营销渠道 。
兴业证券的一份研报统计数据曝光了韩束在新时代下的失势 。 自2018年起 , 韩束与一叶子已经完全从天猫双11的美妆TOP10榜单中消失 。
在2017年~2018年前后诞生的本土护肤、美妆品牌 , 也纷纷一改线下点位扩张的“韩系打法” , 开始选择线上电商世界 。 直播电商兴起 , 韩束结束了漫长的空窗期中 , 等来了下一个渠道红利 。
经验总结扩展阅读
- 美貌37岁王鸥“真人”有多撩?当看到她卸妆那刻,网友:我恋爱了
- 母细胞灵元素专栏:“多肽”只是抗衰老吗?一起来看看
- 李冰冰当女星们换上“白发”造型,宋茜扮相惊艳,刘亦菲仙女落泪惹人怜
- 单眼皮赤木刚宪首次挑战“泫雅妆”,看到单眼皮下的成品后,是我眼拙了
- 假发本以为短发的马丽已经够美了,结果看到长发照才懂什么是“神颜”
- 时间它是女人“天然玻尿酸”,常吃皮肤水润白里透红,比敷面膜还管用
- 下巴“我滴妈呀!”沈阳女子眼睛瞪大如铜铃,下巴尖如锥,自夸太美丽
- 因为上海文峰再发“彩虹屁文章”:因为他,诸多美发美容品牌销声匿迹
- 林心如 “紫薇”林心如也老了!穿白色裙显得皮肤好黑,自爆瘦到48公斤
- 新陈代谢 减肥先养成这几个习惯,坚持下来让你不知不中成一道“闪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