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靠谱层次,决定了你的人生层次;靠谱程度,决定了你的人生高度( 二 )


那么 , 何为自驱?心理学家德西和瑞安 , 提出过一个CAR心理需要模型 , 其中C指的是胜任感 , A指的是自主感 , R指的是归属感 。 他们认为 , 如果这3个基本心理都能满足 , 就能促使一个人从“外在动机”驱动转变为“内在动机”驱动 。
一个拥有自驱力的人会表现出很多我们普通人渴望羡慕的品质 , 比如不屈不挠、坚韧不拔、迎难而上、持久不倦等等 。 在这其中 , 勇气 , 尤其是迎难而上的勇气至关重要 , 且弥足珍贵 。
拿我自己举例 。
在我写完上一段之后 , 我习惯性的摸出手机 , 忍不住翻了一下 , 虽然时间很短 , 只有2秒钟 , 但如果仔细觉察 , 就会发现这个行为的背后 , 是对困难的逃避和对享乐的贪求 。 这当然也没什么错 , 因为驱易避难、贪图享乐本就是人性本能 , 不过成长本身 , 恰恰是一件“反本能”的事 。
为什么我会在写作过程中去翻那两秒钟手机呢?答案很简单 , 因为我在刚才感觉有点卡顿 , 不知道怎么写下去 , 就在这个时候 , 我无意识的翻起了手机 。
从进化心理学的角度来说 , 遇到危险 , 我们本能会采用两种模式来应对:打或逃 。 打就是正面迎战 , 逃 , 自然就是掉头逃跑 。 事实上 , 遇到困难所激发的情绪和感受 , 本质上和遇到危险时是一样的 , 其底层感受都是恐惧(所以才有“畏难情绪”这一说嘛) 。 那么问题来了:为什么行动力弱、难以坚持、喜欢逃避、推卸责任的人 , 在面对困难时 , 不是选择打 , 而是选择逃呢?
|靠谱层次,决定了你的人生层次;靠谱程度,决定了你的人生高度
本文图片

答案来自于过去的“认知地图” 。
当遇到危险时 , 我们会在第一时间(无意识的直觉)判断出自己和危险之间的力量对比 , 如果感觉有把握 , 能打赢对方 , 一般会选择打 , 反之 , 则会选择逃 。 所以 , 面对困难选择逃避的人 , 多数都有对困难自动化的解读——困难太大 , 无法战胜 。 而这个解读 , 来自对过去经验的固化和扭曲 。
说到这 , 就不得不提“习得性无助”了 ,
习得性无助这种现象的来源 , 就是过去多次挫败的经验 , 在“习得性无助”心理学实验中的狗 , 被关在笼子里 , 一开始它不知道害怕 , 一心想要跑出去 , 但每次出笼都会遭到电击 , 时间长了 , 它的大脑中就逐渐形成了一个“认知地图”——出笼=挨电击=痛苦 , 后来即使取消了电击 , 并打开了笼门 , 它也不敢逃跑了 。 这时候 , 它被成功的困在了自己头脑中建构的认知地图中 。
从这个角度说 , 人的思维和狗也没什么本质区别 , 很多时候都是画地为牢、自我设限 。 之所以说自我设限 , 是因为这种对困难模糊的恐惧 , 虽然真实清晰 , 但却经不起现实的检验 。
回到我自己的例子 , 除了刚才中间的卡顿之外 , 截止到现在我所有敲击下来的文字都是自然流淌出来的 , 并没有特别费力 , 写的质量如何先放在一边 , 但最起码“写出来”这件事没什么难的 。 但如果我刚才受困于“困难的感觉”中 , 很可能出现的结果就是沉沦于手机 , 等回过头来又空留余恨 。
从这个角度说 , 所谓画地为牢 , 本质上就是在用过去的经验和认知来判断当下的风险 , 而且这种判断又是无意识和自动化的 。 同时 , 也正因为它的自动化 , 所以才让我们深陷迷局而难以自拔 。
这大概就是“人群中的前5%”注定稀缺的重要原因 。
|靠谱层次,决定了你的人生层次;靠谱程度,决定了你的人生高度

经验总结扩展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