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图片
妈妈和孩子连接过紧
在健康的家庭关系中 , 夫妻关系排第一 , 亲子关系(与孩子、与父母)排其次 。
然而 , 在一些家庭中 , 妈妈与孩子连接过紧 , 与孩子的关系排在了夫妻关系之上 。 妈妈什么都以孩子为中心 , 忽视爸爸的情感需求和生理需求 , 甚至与爸爸分房睡 。 有些家庭里孩子已经3岁了 , 甚至更大了 , 还是跟妈妈睡在一起 。
这不是正常现象 。
我们一般建议三岁分床 , 五岁分房 , 主要原因:
一是在恰当的时间分开 , 能够帮助孩子和妈妈顺利渡过“分离焦虑” , 对孩子的长远发展有重要作用;
二是妈妈跟孩子过度亲密 , 会导致孩子长期处于与妈妈的“二人关系”中 , 难以分化 , 情绪和行为方面更易出现问题;
三是迟迟不和孩子分开 , 往往暗藏着家庭关系失序的信号 。 时间久了 , 夫妻关系是一定会出现问题的;
四是妈妈与孩子连接过紧 , 会导致爸爸在家缺乏应有的地位和权力 , 那么他自然也很难施展出爸爸的力量和功能 。
这样家庭里的妈妈们亟需找回除“母亲角色”之外的其他角色 , 有意识地和孩子拉开点距离 , 并尝试去爱自己 , 做好自己其他的角色 , 如:做一个女人、一个妻子 。
本文图片
听说吧儿童心理咨询提醒
对于0-2岁的孩子来说 , 妈妈的重要性比爸爸高 , 因为在出生的前两年孩子还没有独立的能力 , 需要妈妈的细心呵护 。 这两年也是孩子与妈妈建立安全依恋关系的时期 。
但2~3岁时 , 孩子开始能自己走路了 , 自我意识开始形成 , 开始探索世界了 , 这时爸爸跟孩子的关系就变得重要了 。
一、“中续站”作用
爸爸在孩子社会化的过程中 , 起到“中继站”的作用 。 因为爸爸能扩大孩子的认知 , 让婴儿发现在妈妈之外 , 还有另外一个人 , 那个人叫做“爸爸” , 促进孩子探索在妈妈之外的更广阔的外部空间 。 如果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 , 孩子缺少了爸爸这“中继作用” , 当孩子离开妈妈 , 直接跟社会他人打交道时 , 孩子会感到不安全 , 难度也比较高一些 。
二、教授社会法则
无论孩子如何哭闹 , 妈妈总是“共情”、“接纳”、“无条件积极关注”、“及时响应”孩子的 。
妈妈总是“以婴儿为中心的” , 这有利于孩子形成“无所不能感”、“幸福感”、“对他人的基本信任”、“自信”、“自尊”等心理品质 。 而爸爸对孩子的爱 , 往往是“有条件的” , 代表着社会他人 , 当孩子的行为符合社会他人的要求时 , 爸爸就给予鼓励和奖励 。
因此 , 爸爸是代表着社会规则 , 让婴儿学习和适应“以社会他人为中心” 。 这样会促进孩子在母爱的基础上 , 在自我中心的同时 , 去学会共情他人 , 学会对他人的尊重 , 适应社会 , “在尊重自己的同时 , 尊重他人” , 最终形成“人人平等”行为价值观 。
三、性别意识
爸爸的存在 , 有利于切开妈妈与孩子之间所形成的“封闭的二人关系” , 使之走向“开放的三人关系” , 促进“分离-个体化”的发展 , 促使婴儿进入俄狄浦斯期发展阶段 。
促进婴儿性身份的自我识别和性角色的认同 , 男孩认同父亲 , 能够站在父亲的“男人角度”去看待妈妈 , 这时 , 妈妈不再是幼年的母亲 , 而是变成了一个“女人” 。 女孩与爸爸之间形成和发展“异性相吸”的互动关系 , 开始对异性有初步的接触 , 并形成对异性的第一个印象 。
经验总结扩展阅读
- |婚姻家庭心理咨询:我已为人母,而你却还未准备好成为一个父亲……
- |梅根惊讶哈里“没钱”,还以为找了亿万富翁,公爹每年给2千万嫌少
- |儿童心理咨询:孩子为什么吃零食上瘾?
- |河南滑县通报:一男子因家庭纠纷持刀将妻子杀害,已被检察机关批准逮捕
- |亲子关系心理咨询:曾经密不可分的她们在分离后终于找回了自我
- |心理咨询:总是莫名情绪低落,或许是思维在作怪
- |怀孕被抛弃、玷污后摘子宫,李小冉新剧中6个女人给女性敲响警钟
- |温州拟发一次性生育补贴,一至三孩家庭分别补一千至三千元
- |数据|不止北京向困难家庭发补贴,己有10省满足价格临时补贴发放条件
- |从自己身上找原因,是一个家庭兴旺的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