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情|阅读爱情:《小城三月》——“春天为什么它不早一点来”(12)


她把翠姨安排在这样的一种生活背景面前 , 即:她是一个再嫁的寡妇与前夫所生的女儿 , 她所爱的对象虽然与她没有任何血缘关系 , 但在家族的错综复杂的辈分中 , 却是她的外甥;她是一个不识字的普通的农村少女 , 但却偷偷地爱上了一个在哈尔滨求学的、穿西装的洋学生 。 最为重要的是:20世纪初 , 在封建思想严密统治着的我国北方农村 , 青年男女的婚姻历来都由父母包办 , 正当翠姨默默地爱着她的意中人的时候 , 翠姨的母亲却已将她许配给了一个令她生厌的男人 。 习俗不允许她有自己的选择 , 这个感情深沉的姑娘 , 就只能用生命来反抗自己的命运 , 她临死前没有向任何人(包括她的母亲)表白内心的感情 , 只是拉着意中人的手(他是作为他母亲的代表来探望病中的翠姨的) , 痛哭了一场 , 之后就默默地离开了人世 。 在讲完了这个悲惨的故事之后 , 萧红又似轻描淡写地交待了这样的一笔:就是作品中第一人称“我”的堂兄(即翠姨之意中人)竟然“不知翠姨为什么死” , 而其他的人呢 , “也都心中纳闷” 。 一个善良的、美丽的姑娘被封建习俗吞噬了 , 但是她周围的人 , 竟连她的死因都不知道 , 而在作品的“尾声”里 , 作者写到春天继续地来 , 又继续匆匆地走 , 生活照旧 , 人们也照旧 , 只是没有了翠姨 。 萧红运用这样的故事 , 和这样的结局 , 含蓄地谴责了人们的麻木 , 同时也含蓄地抒发了自己惆怅的情怀和对封建习俗的憎恨 。
还有一点值得注意:《小城三月》写于萧红逝世前不久 , 描写的却是她青少年时代的生活 。 虽说这是一篇虚构的故事 , 但却能够清晰地看出作者对自己老家的早年印象 。 萧红在叙述故事的过程中 , 流露出来的那种怀念故乡的情调 , 非常地引人注目 。 过去 , 萧红每逢写到自己的家人时 , 都表现出明显的憎恨与鄙视:她常写到冷酷无情的父亲;也常写到凶恶、阴险 , 为她所鄙视、害怕而深恶痛绝的继母、伯父等人物 。 但是在这篇《小城三月》里 , 第一人称的“我”所从属的家庭 , 却充满了和谐、温暖的气氛 , 还有“我”的继母、伯父等人物 , 也都例外地被罩上了一层相当富有人情味的光彩 , 这种调子与她过去那些带着自传性的作品相比较 , 格调明显地不同 , 这是她惟一美化家庭的作品 。 这个现象清楚地反衬出了萧红当时的心情 。
作品的基调含蓄、幽怨 , 语言清新 , 是萧红所作的短篇小说中别具一格的篇章 。

经验总结扩展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