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国藩在《过隙集》中说:“每日一念一事 饭局上,这4件事,最好别带到饭桌上

曾国藩在《过隙集》中说:“每日一念一事 饭局上,这4件事,最好别带到饭桌上
文章图片
曾国藩在《过隙集》中说:
“每日一念一事 , 皆写之于册 , 以便触目克治 。 ”
意在告诉我们 , 人要学会反省 , 并经常提醒自己 , 要修身 , 以便改正自己的不足之处 。
其实 , 生活的任何细微处 , 都值得我们认真推敲 , 不断改进 。
同样 , 在饭局上 , 有一些行为 , 只会给自己“减分” , 影响自己的人际交往;
所以 , 以下这4件招人烦的事 , 最好别带到饭桌上来 。
不懂得使用“公筷”和“公勺”
有人说 , 远而不疏是种能力 , 近而不入是种智慧 。
现在很多人 , 无论在家庭聚会中 , 还是在与朋友同学同事的聚餐时 , 不习惯用公筷、公勺 , 也不懂得分餐 , 觉得这样才显得亲近熟络 , 不分你我 。
朋友雯雯和我说 , 今年过年 , 一场家庭聚餐 , 把她聚得心里直发堵;
聚餐时 , 她发现自己的嫂子 , 用她自己用过的筷子 , 搅拌刚摆上桌的凉菜;
时不时地还直接上手 , 把弄到桌上的粉丝 , 又扔回盘子中 。
曾国藩在《过隙集》中说:“每日一念一事 饭局上,这4件事,最好别带到饭桌上】要么就是上来一盆汤菜 , 有人直接拿着油乎乎的汤匙 , 伸进菜里 , 完全没有用“公勺”、用“公筷”的观念 。
郁闷的雯雯 , 只要低头 , 默默地夹那些“成块”的菜吃 。
曾国藩在《过隙集》中说:“每日一念一事 饭局上,这4件事,最好别带到饭桌上
文章图片
雯雯的“遭遇” , 是现实中不少饭局的真实写照;
多年形成的习惯和思维 , 让一些人认为 , 一桌人聚餐 , 用公筷公勺显得别扭又生分;
如果有人提出建议 , 还会被指责为矫情和“穷讲究” , 甚至一些长辈和老人觉得 , 分餐或者用公筷公勺 , 就代表了子女或小辈们对他们的嫌弃 。
这种“招人烦”的用餐习惯 , 让挺多人苦恼 , 不说吧 , 自己难受 , 说吧 , 还容易得罪人 , 或者平添不少误会 。
总之 , 就是无法引起一些人的重视 。
其实 , 注意个人卫生 , 以免生病 , 绝不是危言耸听 。
因为聚餐‘不分你我’的后果就是 , 一些人未发觉的疾病和细菌会带到饭菜中 , 可能还会造成交叉感染 。
《人民日报》曾报道过一名男子 , 因感染了幽门螺旋杆菌致全家被传染的事 。
据统计 , 我国超一半人感染幽门螺杆菌 , 这种菌的传播方式主要就是通过人的唾液和飞沫 , 具有高感染率 , 甚至被形容为长期‘钉子户’ 。
所以 , 为了自己和别人的健康 , 在饭局上 , 还是要养成用公筷公勺的好习惯 。
曾国藩在《过隙集》中说:“每日一念一事 饭局上,这4件事,最好别带到饭桌上
文章图片
滔滔不绝 , 只谈自己
老舍曾说:谦虚使人的心缩小 , 像一个小石卵 , 虽然小 , 而极结实 。 结实才能诚实 。
有的人 , 借由时代的趋势 , 或是凭借原有的家底 , 闯出了一点名堂;
于是 , 就喜欢在众人齐聚的饭桌上 , 大谈特谈自己的事 , 几乎不给别人说话的机会;
总是滔滔不绝地猛刷存在感 , 好像没人能比得过他;
如果不炫耀夸赞自己一番 , 生怕“埋没了”自己的那些“丰功伟绩” 。
这也是人的劣根性之一 , 却不知道 , 你无意中的“卖弄自己” , 已经给别人造成了困扰 。
有人说:生活 , 其实就是一个麻烦接着一个麻烦 。
有些人的生活很风光 , 就有人的生活很不如意;
当你彰显自己的荣耀时 , 很可能给角落里的人造成了强烈的压迫感 , 你的“得意”自动对照出他们的“失意” 。

经验总结扩展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