婚恋|社会学者於嘉谈女性的婚恋焦虑:不要被传统观念推着走( 二 )


对于女性 , 表面谈论的是婚姻问题 , 但其实也包括“我还不想立刻生育”“我根本不想生育”这种内在的问题 。
澎湃新闻:近年来又很多关于年轻人结婚年龄推迟的报道 , 是哪些原因造成的?
於嘉:可能主要还是集中在一线城市条件比较好的群体当中 , 至于农村地区、受教育程度比较低的这些群体是否也进入婚姻年龄推迟 , 还需要再看 。
整个社会的受教育程度是在增加的 。 完成了大学的教育 , 或者完成了研究生的教育后 , 大部分人不会立马选择结婚 。 高等教育的扩大 , 带来的是晚婚 , 无论女性或男性都会考虑事业的发展 。
第二个原因 , 同居率普遍上升 。 过去的社会比较传统 , 进入亲密关系必须要进入婚姻 。 但现在同居已经非常普遍了 , 可以不结婚 , 两个人可以谈恋爱 , 可以住在一起 。 婚前性行为非常普遍 , 不需要进入婚姻 , 就可以满足一部分人对亲密关系的需要 。 有更多的选择 , 我觉得这个是一个好的变化 , 也是社会更开放的表现 。
另外 , 婚姻的物质基础要求越来越高 。 受消费主义影响 , 物价、生活成本也很高 , 婚姻的物质基础变得很高 。 在城市普遍需要买房才能结婚 , 在农村地区 , 可能要求很高的彩礼 。 物质基础变高之后 , 就需要更长时间去积累 。
近年婚姻被推迟 , 还有一个原因是疫情 。 疫情造就了很大的不稳定性 , 很多人推迟结婚 。 也许疫情之后 , 结婚可能有一定回升也不一定 。
“婚恋更加多元化 , 择偶更讲究强强联合”
澎湃新闻:曾刊有一篇文章 , 提到“剩女”这个词消亡了 , 对“婚女”的歧视又开始了 , 你怎么看待这个现象背后的文化思潮呢?
於嘉:“剩女”这个词大家已经不太用了 , 一方面反映出女性地位的提高 , 另一方面 , 跟择偶市场标准的变化也有关 。 以前传统的择偶市场或者婚姻市场更多讲究的是互补 , 郎才女貌或是男主外女主内 , 男性去挣钱 , 女性操持家务 。
但现在 , 婚姻的物质基础增加了 , 同时生活成本也很高 。 择偶更讲究“强强联合” , 不是一种互补 。 一二线城市中一些高知女性或者高收入女性 , 相较于收入比较低、学历比较低的女性可能会更抢手 。 她们变成了男性争夺的对象 , 而不是嫌弃或者“被剩下”的对象 。
对“婚女”的歧视 , 在我看来 , 是因为部分女性意识到了婚姻中女性的负担——为了婚姻牺牲事业发展 , 但她们不希望因为婚姻而牺牲自己 。
澎湃新闻:在你的研究中 , 当下婚恋市场相较于以往有什么变化?
於嘉:以前的看法是受教育程度比较低的人 , 结婚更早 。 但我们2015年的研究就发现 , 教育程度高和教育程度低的人 , 结婚的时间在逐渐接近 。
所谓的“剩女”问题 , 最近做的研究可以看到 , 70年代或者60年代末出生的这些人 , 可能有5%-10%左右 , 会维持终身不婚的状态 。
还有对于同居现象 , 已经不是什么新潮的行为 , 尤其是在大城市 , 同居现象越来越普遍 。 我们称之为“穷人的婚姻” , 这里是打引号的“穷人” , 他们可能因为没有足够的物质基础 , 只能暂时选择同居的状态 。
这部分同居人群里包括很多外地进城务工人员 , 他们要同居很长时间 , 积累物质基础才能够进入婚姻 。
所以我们可以看到 , 当下婚恋发生了整体的变迁 , 变得更加多元了 。
女性要敢于挑战传统观念
澎湃新闻:你曾经做过婚育、社会变迁与初婚变迁等社会研究 , 近几年有哪些新的发现?
於嘉:其实大家都很急切地想交友 , 想要找到合适的伴侣 , 但是又把自己封闭在一个“安全地带”里面 。

经验总结扩展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