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友谊的“古典式”界定在当代的心理学研究中仍然能激起回响 。 例如 , 《卫报》援引了牛津大学心理学家罗宾·邓巴(Robin Dunbar)的研究——他将“友谊的七大支柱”界定为让人们容易互相吸引并成为朋友的最重要因素 。 “七大支柱”包括:共同的语言 , 邻近的地域 , 类似的教育经历 , 相似的兴趣爱好 , 道德与价值观上的契合 , 持相近的政治立场 , 以及幽默感和音乐品位 。 其中相近的语言和地域保证了朋友之间的恒常联系 , 而共同的教育经历、道德观和政治立场则保证了价值理念上的契合 。
然而 , 也正是在同一篇文章中 , 作者指出这“七大支柱”在现代性的进程中越发变得可遇而不可求 。 人口的流动“拉平”了空间 , 使得地域的分野不再成为塑造自我认同的关键因素 , 文字和语言的统一则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语言的文化认同意涵 , 而将其转化为单纯的交流工具 。 同时 , 在一个价值观念越发“私人化”的社会中 , 想要设想一种足够坚实 , 且能为社会成员所共享的价值体系已相当不易 , 道德观上的“理性多元主义”逐渐成为一种无可逆转的趋势 。 毫无疑问 , 上述种种意味着“道德共同体”的解体 , 能够稳定支撑友谊的只剩下“兴趣爱好”和“幽默感与音乐品位” 。 然而 , 在大多数情况下 , 这两者所支撑的只是一种“追求快乐的友谊” , 而这也意味着“朋友”从一种对自我完善必不可少的存在变成了共同寻欢作乐的伙伴 。
诚然 , 即便在这样的情况下 , 依然有人试图实践一种“古典式”的友谊 。 例如 , 《卫报》叙述了法国哲学家若弗鲁瓦·德·拉加斯内里(Geoffroy de Lagasnerie)的友谊实践 。 他与自己的另两位朋友确保每晚一起吃饭 , 每天进行若干次聊天 , 互道早晚安 , 并同步他们的日程安排 , 以确保“友谊”在其生活中处于优先地位(甚至比家庭和浪漫关系更加重要) 。 拉加斯内里甚至建议政府设置“友谊部”以从制度上支持人们过一种“围绕友谊组织起来的生活 。 ”
虽然他本人声称自己的主张是“激进”的 , 但不难发现 , 其实质性的举措与关于友谊的古典理想颇有契合 。 尽管其坚称自己和朋友们的交往得到了人们的普遍“羡慕” 。 但无可否认的是 , 能真正如此生活的人少之又少 , 而关于友谊的“古典式”愿景也难以再具有强大的吸引力 。
 
本文图片 
乔治·德·基里科的《孤独》(Solitude, 1917) 。
“现代性”背景下的社交体验
在令“古典式”友谊愿景消隐的同时 , 现代都市生活甚至让“社交”本身都成了一个问题 。 都市生活所带来的现代性体验已经为不少思想家所洞察 。 文化研究学者雷蒙·威廉斯曾援引华兹华斯的诗句来说明都市生活何以不同于前现代时期的“礼俗社会”——如果说在后者之中 , 人们面对的是一个个鲜活而熟悉的“面孔” , 那么置身前者之内 , 人们面对的就是匿名的“人群” 。 华兹华斯写道:
“我在人群中前行 , 对着我自己说道:“经过我的每个人的面孔 , 都是一个谜!”……直到我眼前的各种形状变成/超出视力的队列 , 犹如滑翔/经过静默的群山 , 或如出现在梦中/全是熟悉的生活的重压/现在 , 和过去;希望 , 恐惧;全都停滞/行动、思维、说话的人的一切律法/从我面前经过 , 既不认识我 , 我也无所知 。 ”
面对着带有如群山般压迫感的“人群” , 人们会产生种种不同的反应 。 一者即是如本雅明所指认的“震惊”和“惊恐”——面对着充斥在都市街道之上的、由庞大的无名大众交织而成的人群 , “害怕、厌恶和恐怖”是一种自然的情绪 。 与人群的每一次相遇都刺激着人们的神经 , 进而产生精神上的疲惫与消耗:“在这种来往的车辆行人中穿行 , 把个体卷入了一系列惊恐与碰撞中 。 在危险的穿越中 , 神经紧张的刺激急速地接二连三地通过体内 , 就像电池里的能量 。 ”不难发现 , 本雅明的描述正是一幅为“社恐”人群绘制的肖像——对他们而言 , “社交”不再是一种让自己感到放松和愉快的“休闲” 。 恰恰相反 , 正因为“社交”意味着置身于一种时刻会与陌生面孔“碰撞”的处境之中 , 它反而会带来额外的负担 。
经验总结扩展阅读
- |异性相处,两个人“感情走到尽头”的3个信号
- |英王小弟介绍索菲新头衔“公爵夫人”,有点不好意思,跟哈梅不同
- |闲聊错过4岁放学娃 妈妈求助民警后“虚惊一场”
- |仙侠剧最“惨”女主?从开头一直“惨”到大结局
- |换尿布、冲奶粉,出警民警秒变“宝妈”
- |凯特王妃包头巾太美,完胜“恰巧”露面的梅根,和男士握手时遇尴尬
- |《我们的日子》翻版“凤凰男”?王明中追求白富美,理由却很奇葩!
- |“王室四人组”缺席莉莉贝特受洗仪式,小公主头衔获国王爷爷默许
- |个人成长心理咨询:“不想结婚的我,成为了妈妈心病的症结”
- |心理学:一个人没什么朋友,也“不爱合群”,这意味着什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