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计师 陈根:披着“洋品牌”的国货们,该退场了( 二 )


看似简简单单的询问 , 却直击慕思的命门 。 面对证监会质询 , 慕思说出了实情 。 原来 , 这个在慕思的海报中存在了十来年的老头 , 只是一个国外的普通老头 , 相当于国内随便拍拍照片的平面模特 , 和公司的产品没有任何关系 。
在2009年 , 慕思和这个Timothy James Kingman签下协议 , 买断了他的肖像权 , 就连这个Timothy James Kingman本人也不得再继续商用 。 另有媒体报道称 , Timothy James Kingman是深圳某个学校的外教 。 总之 , 他既不是“睡眠专家” , 也不是慕思的“设计师” , 他只是一个普普通通卖掉了肖像权的模特 。

被欺骗的12年
凭着一张洋人的脸 , 慕思整整欺骗了消费者12年 , 这从慕思的财务报表中就可见一斑 。
根据慕思IPO招股书披露 , 2018-2020年 , 慕思股份实现营收31.88亿元、38.62亿元和44.52亿元;相对应的扣非后归母净利润分别为2.43亿元、4.25亿元和5.76亿元 。 慕思综合毛利率维持在50%左右 , 远高于行业平均35%左右 , 市占率第二的喜临门2020年毛利率仅33.76% 。
如此高的毛利率 , 要感谢高昂的定价 。 与其他同行不同 , 慕思股份主要经营自主产品 , 并自主生产 , 其自主品牌的销售占比虽近年来有所下降 , 但仍维持在95%以上的高水平 , 反映到消费端 , 就是其产品价格远高于其他国产品牌 。 在京东上 , 慕思床垫便宜的一两千元 , 贵的要十几万元 , 价格完全不输国际一线品牌 。
然而 , 如此高昂的价格 , 却并没有换来匹配的床品质量——慕思销售虽然宣称公司的床垫拥有各种尖端的技术 , 但公司为此付出的研发费用实际却低的可怜 。 根据招股书中披露 , 公司上半年研发费用6206.29万元 , 近四年的研发费用占比几乎都在2%左右 。
如果按照411名研发人员来计算的话 , 上半年公司研发人员工资为2976.63万元 , 其实也就是一个技术员的薪资水平 。 如果再对比同行业的研发费用率 , 慕思明显低于同行业的喜临门4.11%及梦百合7.42% 。 可以说 , 慕思过去宣传的那些所谓的海绵、弹簧等尖端的技术 , 其实并没啥独特性 。 慕思有的 , 行业内基本都有 , 而且比慕思要更加便宜 。
然而 , 与之相反的是 , 慕思的销售费用却是研发费用的10倍之多 。 这也不难理解 , 作为一个包装出“法国神秘老头”的营销大师 , 慕思股份当然不会在销售费用中省钱 。 慕思的广告方式包括:常年投放央视、机场、高铁等核心载体 , 此外还利用电商、互联网等网络宣传方式进行推广;举办明星演唱会、赞助体育赛事、邀请流量明星代言人、冠名高热度值的综艺节目等 。

招股书显示 , 2018-2020年 , 这三年里慕思的销售费用均在10亿元左右 , 2020年销售费用率约为25% , 而同期喜临门、梦百合、顾家家居的销售费用率平均值仅为16%-18% 。
2021年上半年 , 慕思公司销售费用支出6.8亿元 , 研发费用支出不及销售费用的十分之一 。 对比同行业喜临门、梦百合、顾家家居销售费用率分别为16.02%、12.65%和17.23% 。 慕思研发倒数 , 但销售费用支出却是行业第一名 。 说到底 , 慕思构建的 , 不过是一个连自己都没有自信的“皇帝新装”品牌 。
当前 , 在二十多年前 , 使用一张找不到具体对象的 , 也无法具有技术专业权威的外国老头照片 , 在品牌初期 , 十多年前的中国消费市场 , 或许是一种常规也是非常有效的糊弄国人的品牌手段 。 但是在已经建立了品牌 , 并且让自己品牌定位为一个国际专业品牌的慕思床垫的今天而言 , 还是一如既往地收割国人智商税的品牌与营销套路玩法 , 几乎可以说是低俗了 。

经验总结扩展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