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向的人,被严重低估了

一直以来 , “内向”都被认为是一种性格中的缺点 , 一个孩子如果早早露出内向的特点 , 父母就担心他在学校能不能交到朋友、担心老师会不会不喜欢 。
传统的评价里 , 内向代表羞涩、局限 , 他们就像一个局外人一样 , 游离在别人的生活之外 , 很难和人打成一片 。
“哪都行 , 就是太内向 , 不太会跟人沟通” , 成了内向者们最常听到的评价 。
可是 , 内向真的是一种缺陷吗?
《安静:内向性格的竞争力》的作者苏珊·凯恩 , 她从小就被认为是“内向的人” , 喜欢一个人躲在角落静静地读书 。
父母担心她无法和同龄人相处 , 送她去夏令营锻炼 , 但是她始终与喧闹的环境格格不入 , 别人在篝火前狂欢的时候 , 她只想离开吵闹的聚会 , 捧起自己挚爱的书 。
被小伙伴拉回到篝火旁边之后 , 她意识到自己应该努力融入到欢乐的气氛中 。
成年后 , 苏珊·凯恩希望自己能更外向勇敢 , 她成了一名律师 , 当她在拥挤的酒吧畅谈时 , 忽然意识到 , 为了成为一个外向的人 , 自己也失去了内向带给她的优势 。
在《安静:内向性格的竞争力》一书中 , 苏珊·凯恩写道:这个世界 , 至少有三分之一的人是内向者 。
内向的人,被严重低估了
文章图片
苏珊·凯恩|中信出版集团相对于交谈 , 他们更喜欢聆听;相对于参加喧嚣的聚会 , 他们更倾向安静的阅读;他们致力于创造却不愿自我推销;他们宁愿一个人独立工作也不喜欢加入到小组的头脑风暴之中 。 虽然 , 他们常常被贴上“安静”的标签 , 但我们必须承认 , 他们有不可忽略的内向者优势 。
内向的人,被严重低估了
文章图片
纪录片《00后》跟踪拍摄了五个孩子成长的十年 , 一个小男孩锡坤就是内向的孩子 。 幼儿园时 , 他调皮捣蛋 , 把小朋友的鞋、足球扔进垃圾桶;往火上撒盐 , 看会不会烧得更大……小学后 , 他先是迷上了科学实验 , 后来又爱上变魔术 , 总是喜欢一个人闷头做事 。 妈妈担心他自闭 , 无法和同学交流 , 给他报了各种演讲班、夏令营 , 希望他能更合群、更开朗 。 在夏令营 , 外教领着孩子夸张地朗读和表演 , 锡坤无法适应 , 只能一个人躲在宿舍里 。 无奈 , 妈妈亲自跑到营地 , 劝说他参加活动 , 被强迫融入喧闹环境的锡坤 , 不由得掩面大哭 。 每当他谈起魔术 , 眼睛里都是光芒;但当他坐在人群中一起“表演”快乐 , 就变得异常茫然 。
内向的人,被严重低估了
文章图片
内向就需要被改造吗?苏珊·凯恩认为 , 每个人都有内向和外向的两面 , 只是程度不同 , 更无好坏之分 , 但内向者却总是被要求屈从于偏见 , 强行改变自己 。 外向者往往有以下品质:情感奔放、胸襟开阔、善交际、合群、易激动、居高临下、行动果决、活跃、爱出风头、脸皮厚、张扬、大大咧咧、无所畏惧、爱抛头露面;内向者的品质则是:善思辨、理智、好学、谦和、敏感、有思想、庄重、慎思、思想精妙、内省、内显、温润、冷静、谦逊、喜静不喜动、腼腆、迟钝、脸皮薄 。 综合来说 , 外向的人更善于交际 , 喜欢热闹 , 能很好利用外部资源;而内向的人喜欢安静 , 喜欢独处 , 更能充分调动自己的内在资源 。 相比于外向者 , 内向者的性情更加内敛稳定、做事谨慎仔细 , 他们在设计、科学研究、文字创作等方面也更有优势 。 很多伟大的人都是内向型性格 , 比如梵高、罗斯福、甘地 , 但他们一样可以面对众人演讲 , 影响世界 。

经验总结扩展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