舒畅分析 , 除了“狭流效应” , 老爷庙水域水文情况十分复杂 , 从汇入鄱阳湖的几大河流流向来看 , 其中修河与赣江主航道(北支)并未注入孔雀“躯干” , 而是绕过“躯干”直接从“脖颈”处注入 , 从地图上看 , 其注入的方向与“躯干”水流形成了一定的夹角 , 两股水流在老爷庙水域汇聚时 , 势必由于方向的作用而形成旋流 , “如果遇上洪峰 , 狭流与旋流产生的浪潮 , 与钱塘江大潮相比也毫不逊色 。 ”舒畅说 。
大风突至对行船构成威胁?
鄱阳湖横跨江西九江、南昌、上饶等地 , 其中70%的水域在九江市境内 , 湖中老爷庙水域中的吉山、松门山两岛横立 , 将鄱阳湖分为南北两部分 。 从地理上看 , 鄱阳湖地势大多处于平原丘陵地带 , 在与长江交汇处 , 兀然耸立着襟江带湖的庐山 。
江西省气候中心高级工程师胡菊芳对科技日报采访人员说 , 独特的地理地貌对鄱阳湖的气候影响很大 , 近年来都昌县的蒋公岭和星子县(现庐山市)的大岭等地先后建起了大型风电站 , 就得益于环鄱阳湖丰富的风力资源 。 胡菊芳介绍 , 以靠近老爷庙的庐山市为例 , 据1961年至2016年数据统计 , 该市全年风速为17.2米/秒的8级以上大风天数达31.4天 , 远远高于其他地区 , 2009年7月10日曾经创下了风速31.5米/秒的10级以上大风纪录 , 对行船构成的威胁不言而喻 。

文章图片
江西省生态气象中心副主任、高级工程师许彬从“微环境”的角度 , 对老爷庙水域一带的气候气象变化进行了阐述 。 她说 , 位于老爷庙西北部的庐山山脉和东南部的松门山等岛屿互为屏障 , 冬季的冷空气南下、春季的强对流天气和夏季的雷电暴风雨都会在老爷庙水域形成狭管风涌 , 好比城市里两幢楼宇间的穿堂风 , 即使在平常气候里 , 老爷庙一带的狭管作用也比较明显 , 船行其中 , 如果遇上转瞬而至的大风 , 加上水流的影响 , 出现事故的概率还是比较大的 。
水族生物导致行船事故?
鄱阳湖是长江流域的一个过水性、吞吐型、季节性的重要湖泊 , 其枯水与丰水面积相差10倍 , 即便是枯水季节 , 湖面收缩了十分之九 , 老爷庙水域仍然有着平均9米的水深 , 对赖水而居的水族生物而言 , 这里无疑是它们的天堂 。 鄱阳湖长江江豚自然保护区 , 就覆盖了这片水域 。
江西省科学院生物资源研究所研究员戴年华长期致力于生态、动物和水产资源的研究 。 1985年他曾经参加了鄱阳湖第一次综合科学考察 , 之后几十年间无数次往返鄱阳湖 , 对湖中水族生物了然于胸 , 同时也听闻了不少老爷庙沉船的故事 。 他十分认同是狭流效应和大风气候等因素导致了行船事故 , 同时从专业角度指出 , 也不排除部分事故是大型水族生物“打劫”和“挑衅”的结果 。
戴年华告诉科技日报采访人员 , 老爷庙水域的水产资源十分丰富 , 每年都有渔民捕捞起几十斤乃至上百斤的大鱼 , 早些年偷捕江豚的事也时有发生 , 这些庞然大物发起脾气来 , 掀翻一些舢板船、乌篷船也不是什么难事 , “滥捕滥杀滥采(沙) , 直接威胁着水族生物的生存环境 , 也间接影响到人类自身安危 , 这是一种生态效应 。 ”戴年华说 。
采访中 , 采访人员了解到 , 进入21世纪以来 , 被形容为“东方百慕大”的老爷庙水域已经鲜有沉船事故发生 , 有关专家将之归结于3方面原因 , 一是水上交通运输量明显减少 , 二是船体质量今非昔比 , 三是气象气候预报手段的及时和普及 , 这也反证了事故的自然属性而非神怪的传闻 。
经验总结扩展阅读
- 马戈 泰国最有名的“阴庙”,供奉的不是神佛,而是一个美丽女人
- 猫咪 80岁老爷爷毒死近70只猫咪!令人发指的行为背后,原因却十分荒唐!
- “冷庙烧香,先见之明”:逼自己一把,及时跟这些人拉关系
- 苏提达|泰国华裔富婆到寺庙庆生,年过半百仍清新,比43岁王后苏提达还年轻
- 中国最牛寺庙!建在最繁华商圈,硬是没人敢拆!
- 张茂友|民间故事:男子夜宿古庙,不小心打落木牌子,他跪地求饶逃过一劫
- 心理测试:选择一座神庙,测测你的人生谁会一直给予你帮助?
- 通房丫头|通房丫头如何“通房”?同样服侍老爷地位却不如妾,结局悲惨
- 寺为何叫寺,庙为何叫庙,寺和庙有什么区别?作为炎黄子孙要了解
- “人一定要多生孩子”:一个70岁老爷子的观点,也很有道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