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3年,小伙怀揣400元闯深圳,看他如何逆袭成千亿富豪( 三 )


1993年,小伙怀揣400元闯深圳,看他如何逆袭成千亿富豪
文章图片
正威集团
跨过这个坎后 , 王文银的生意开始顺风顺水 , 他的公司以每年新增一个工厂的速度迅猛发展 。 因为害怕重蹈覆辙 , 王文银偷偷搞了一个“模拟失败试验” , 放出消息说他下属一个工厂因为拖欠了供应商5000万元货款 , 即将进行破产清算 。
很快 , 供应商就有了不同的表现 , 有的直接上门讨债 , 有的表示可以共度难关 。
通过这一招 , 王文银从众多供应商中选出了一批值得信赖的盟友 , 与之结成紧密的战略合作伙伴关系 , 整个企业的发展有了更稳固的基石 。
1999年 , 王文银开始打战略牌 , 他整合旗下几家工厂 , 正式组建了“正威国际集团” , 总资产高达10亿元 , 这个时候距离他来深圳发展才不过6年时间 。
紧接着 , 王文银开始全面拉长产业链 , 从电线厂开始向产业上游拓展 , 先后开办了电缆厂、塑胶厂、铜材加工厂……形成了完整的产业链条 , 并把产品卖到了世界100多个国家 。 到2003年 , 正威集团已经成为国内产业链最完善、全球最大的电源线生产厂家之一 。
高歌猛进的王文银又迎来了一次冒险的机会 。
2003 , 非典爆发 , 有色金属价格大跌 , 王文银决定抄底 , 买下几座铜钨矿山 , 把自己的产业延伸到最上游 , 这不啻为一场赌博 , 也遭到合伙人和家人的激烈反对 。 但王文银还是力排众议 , 收购了矿山 , 等非典过去 , 矿山价值翻番 , 王文银大赚一笔 。
1993年,小伙怀揣400元闯深圳,看他如何逆袭成千亿富豪
文章图片
王文银、夫人刘结红与中国首富王健林合影
王文银的赌博才刚刚开始 。 2005年初 , 他不顾众人反对 , 决定投资近30亿 , 上马安徽铜陵的30万吨光亮铜线杆项目 , 而在当时正威集团全年销售总额才50多亿 , 而且整个集团每年的铜杆需求量不过3万吨 , 上30万吨的项目纯属浪费 。
王文银的回答很不客气:
“你们只看到正威的需求 , 没看到全国铜杆一年需求量有300万吨 , 国内产量却只有100多万吨 , 200万吨要靠进口 , 这就是商机!”
在王文银的力主下 , 项目上马了 。 为了解决资金问题 , 他卖了旗下的两家工厂 , 又靠着酒桌上的“诚意” , 博取了银行的欢心 , 换来了13.5亿元的贷款 。
从2005年到2009年 , 在解决了无数困难后 , 项目终于建成 。 王文银似乎赌博上了瘾 , 喊出了要建“全世界最好的铜杆生产企业”的声音 , 这个豪言壮语吓倒了很多人 , 几个股东甚至把股份全部转给他 , 离开了公司 , 就连妻子刘结红都拒绝给他转账 。
在王文银的坚持下 , 一切都按“最好”的标准进行 , 最高标准的厂房 , 最昂贵的设备 , 最好的原料 , 最顶尖的行业人才 , 他不惜高薪在全球挖人 , 甚至开出了年薪1000万美元 。
在王文银看来 , 只有最好的设备配合最好的人、最好的原料 , 才能生产出最顶级的产品 , 让正威集团真正在全球立于不败之地 。
1993年,小伙怀揣400元闯深圳,看他如何逆袭成千亿富豪
文章图片
正威旗下的全威铜陵铜业科技有限公司
事实证明 , 王文银的“最严”标准换来了“最高”的回报 。
全威铜业一期项目建成投产后 , 迅速成为正威集团的“金矿” , 仅2009年一年 , 就让整个集团的全年营收翻了近3番 , 达到319亿元 , 仅全威铜业就贡献了超过三分之一的106亿元!
1993年,小伙怀揣400元闯深圳,看他如何逆袭成千亿富豪

经验总结扩展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