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人的觉醒,从独来独往开始( 二 )



一个人的觉醒,从独来独往开始
文章图片
盲目合群 , 不如独行
为了摆脱孤苦无依的处境 , 孙光林不顾一切想融入热闹中去 。 他曾经试图靠近家人 , 但相较于打骂 , 家人们对他更多是疏离和不在意 。 孙光林一开始很难受 , 但久而久之 , 发现自己与他们根本不是一路人 。 他的父亲是个不忠不孝、劣迹斑斑的无赖 , 母亲是没有底线、一味隐忍的妇女 , 兄弟之间更是充斥着谎言和暴力 。 弟弟逞能救人溺水身亡后 , 父亲第一时间想到的是如何把自己宣传成“英雄父亲” , 幻想着借此飞黄腾达 , 名利双收 。 因为怕乱七八糟的家庭会妨碍别人的看法 , 他们强行拉来被无视很久的孙光林一起“表演” 。 孙光林冷眼旁观全家的“白日梦” , 感受着在利益面前 , 亲情淡薄成一具躯壳 。 在学校里 , 孙光林也曾故意结交常被同学们簇拥的苏杭 。 为了打入苏杭的朋友圈 , 尽管内心不耻 , 他还是跟在他们屁股后面 , 刻意模仿着他们对女生下流和不耻的举动 。 可悲的是 , 在苏杭眼中 , 孙光林从来都是可有可无 。 为了在喜欢的女生面前炫耀自己 , 苏杭毫无缘故地拿起柳条追打孙光林 , 大声喊叫着命令孙光林趴到地上去 , 像吆喝牲口一样 。 在同学们的欢叫声 , 泪水模糊了孙光林的双眼 , 此时 , 他内心的屈辱感 , 远远胜过对孤独的恐惧 。 有时候我们需要的不是一碗鸡汤 , 而是一个巴掌 。 某些人出现在你的生命里 , 就是为了告诉你:你真好骗 。 一个人的觉醒,从独来独往开始
文章图片
这段失去自我 , 刻意逢迎的友情破碎了 , 孙光林再次陷入孤独之中 。 但经过这次 , 他反而感激苏杭将他打醒 , 让他懂得:
我不再装模作样地拥有很多朋友 , 而是回到了孤单之中 , 以真正的我开始了独自的生活 。 有时我也会因为寂寞而难以忍受空虚的折磨 , 但我宁愿以这样的方式来维护自己的自尊 , 也不愿以耻辱为代价去换取那种表面的朋友 。
孙光林一次次向往热闹 , 却一次次触碰人性 。 虚伪亲情说断就断 , 泡沫友谊说散就散 , 丢不掉的依然是孤独感 。 说到底 , 向外界寻求依靠 , 还是因自己不够坚强 , 不够成熟 。 幻想着用别人的热闹填补内心空白 , 在讨好迎合下丢弃掉自身 , 何尝不是在看轻自己?当你委曲求全、假装表演与他人合流 , 建立肤浅的关系 。 不过是把自己拉入另一个无效而无用的“伪”热闹中 , 强颜欢笑 。 生活并非因繁华而精彩 , 与其为了合群过庸俗的日子 , 不如静静品味一个人的自由与欢愉 , 洞见自己的无限可能 。 人生可以寂寞 , 但不能失控 。 一个人的觉醒,从独来独往开始
文章图片

一个人的觉醒,从独来独往开始
文章图片
能承受孤独 , 才能变得强大
陈果在《好的孤独》中写道:
“孤独让你与自己对话 , 内心才是一切的答案 。 所有复杂会变得简单 , 所有空虚会变得充实 , 所有焦虑会变为平静 , 所有脆弱会变为强大 。 ”
长久以来 , 被抛弃、被冷落、被排挤让孙光林心中压抑着愤懑和绝望 。 在家人身上 , 他看到了自己并不光明的未来 , 在一次次的思量中 , 他决定不再靠近 , 而是逃离 。 通过不懈的努力 , 他顺利读完高中 , 考上了大学 。 终于不必像他的父兄一样 , 一辈子窝在小小村庄里粗鄙挣扎 。 在与同龄男孩短暂的友谊中 , 他感受到没有意义的攀比、虚张声势的逞强是多么没有意义 。 于是不再因为凑热闹 , 同他人一起陷入青春期冲动 , 直至堕入黑暗 。 他因强大而自愈 , 还学会了用温暖的感情治愈他人 。 当孙光林看见了鲁鲁 , 一个只有母亲却又不被母亲理睬的小男孩 。 18岁的孙光林耐心做起6岁鲁鲁的朋友 , 给予他如父如兄般的关怀 。 一次 , 鲁鲁虚构的哥哥被其他小朋友拆穿嘲弄 , 孙光林站了出来 , 当着其他孩子的面 , 大声对鲁鲁说:“你告诉他们 , 我就是你的哥哥 。 ”他保护这个被排挤、被孤立的鲁鲁 , 如同安抚着童年的自己 。 哪怕每个人活得像一座孤岛 , 人和人之间 , 也可以相互取暖 。 后来 , 父母接连去世 , 朋友纷纷离开 , 孙光林成为了真正意义上的“一个人” 。 但此时 , 他已能抛却心中的恐惧 , 重新理解这个爱恨交织的世界 。 正如余华在自序中所写的那样:

经验总结扩展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