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转自:中国网辛东在测量刀具外露长度。|【大国工匠】 辛东:匠心“铣”长剑,巧手筑九天——记中国航天科工特级技师辛东的数控人生
本文转自:中国网
文章图片
辛东在测量刀具外露长度 。 封晓东摄影
30年过去了 , 当年的那个“青葱少年”已经成为航天特级技师 。
经过他的手 , 无数大国重器披上坚韧皮甲 , 踩上冲天火焰 , 插上飞天之翼 , 直冲云霄……
让我们走进辛东的世界 , 感受一个“靠谱”的“机加操作大拿”、一个“航二代”的执着质朴和情怀担当 。
文章图片
辛东(左)和徒弟研究组件加工方案 。 封晓东摄影
1991年 , 辛东18岁 , 高考刚结束 , 父亲突然离世 。 他的大学梦破灭了 。
母亲一个人供他和弟弟读书 。
他决定参加工作 , 到159厂 , 当学徒工 。
这里是父亲曾经工作过的地方 。 ……
辛东的父亲曾是159厂的一名工艺员 。 他经常手持硬笔 , 熟练地在一块大板子上绘图 。 每一笔都那么认真、工整 。 这一幕 , 已经深深地刻在了辛东的脑子里 。
如今 , 他来到了父亲工作过的地方 。 和他一起工作的同龄人都是机加专业中专毕业的 , 而他却如同一张白纸 , 要从零学起 。 他的同学大多都上了大学 , 而他却在这里当学徒工 。 没过几天 , 辛东人便消瘦了许多 。
母亲看出了他的心思 , 心疼地劝他 , 既然干了这一行 , 就得一心一意把它干好 。 一直都是让母亲很放心的他 , 这次让母亲担心了 , 他感到很愧疚 。 他把对父亲的思念和对大学生活的向往埋藏在心底 , 跟着师傅踏踏实实地学 , 认认真真地干 。 本该三年的学徒期 , 他一年半就“出徒”了 。
第一次拿到奖金的那一天 , 他很激动 。 当他把奖金如数交给母亲时 , 从不在他和弟弟面前落泪的母亲却流泪了 。 只有扛得住艰难 , 才能配得上梦想 。 辛东除了生病 , 几乎不休息 。
文章图片
辛东和工艺员讨论 。 封晓东摄影
工作之余 , 他还躲在车间里啃着馒头钻研理论、研究各式机床及零部件 。
车间里的机床成了他的最亲密的“战友”:哪台机床能加工什么样的零件 , 怎么加工最省刀、最高效;什么样的铣刀和钻头钻多深钻什么材质的件……这些 , 他都了然于胸 。
很快 , 他这个机加“门外汉” , 凭着韧劲儿和不甘落后的性格 , 不到三年时间 , 便成长为车间骨干 。
常年的经验积累 , 辛东练就了一双灵巧的手 , 一对灵敏的耳朵 。 机床从动刀开始 , 是否运转正常 , 他听声儿就能知道 。
任何异型复杂的零部件到他手里 , 他都能加工出来 。
文章图片
辛东在测量壁厚 。 封晓东摄影
“那个东西对平面度要求很高 。 我师傅将产品倒过来 , 用手压那个压板 , 一点点拧扳手 , 调整每个螺丝的松紧 , 紧一点不行 , 松一点也不行 。 完全凭着经验和感觉 , 这个只有他能做到那么精确 。 ”
当年的那个场景 , 辛东的徒弟小贾至今还记忆犹新 。
小贾说的东西是卫星上的扫描镜支架 。 这个支架是个复合材料加钛合金的框架结构件 , 外形类似一个大“天平” 。
这个大“天平”不仅材料不好加工 , 而且还不好装卡 , 平面度要求非常高 , 误差要求控制在0.01mm以内 , 相当于一根头发丝的1/7 , 几乎是我们生活中平面镜表面平整程度的几十倍甚至上百倍 。
这样的技术要求 , 当时在国内只有159厂敢接下 。 而厂内 , 能把它干成的只有辛东和他的团队 。
经验总结扩展阅读
- |如果有一天,你变得越来越孤独
- 本文转自:恋爱婚姻家庭我们是爱一个人 恋爱中的所有女生,都要杜绝这种倾向
- 人民日报:提升幸福感的10个好习惯
- 表白|怎样婉转地拒绝异性的表白?
- |和闲人交往,是一种自我消耗
- 情绪|让生活少点烦恼的5件事
- |异地恋可以走到最后吗
- |故乡的老屋,美好如初
- |一个人成功的大智慧:慢
- 宝宝|关系中的3种“需要”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