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转自:中国网辛东在测量刀具外露长度。|【大国工匠】 辛东:匠心“铣”长剑,巧手筑九天——记中国航天科工特级技师辛东的数控人生( 二 )


像这样难加工、时间紧的任务 , 辛东和他的团队不知干了多少 。
从总装厂运出的每一型导弹的零部件 , 他们都参与过 。
他们加工的是导弹身体上的某个部位或者说是某个器官 , 每加工一个就像一个外科医生做手术一样 , 也像一个艺术家精雕细琢一件艺术品一样 。
成为行业专家 , 不仅要会传统技术方法 , 关键时刻 , 还要懂得在现有条件下创新 。
本文转自:中国网辛东在测量刀具外露长度。|【大国工匠】 辛东:匠心“铣”长剑,巧手筑九天——记中国航天科工特级技师辛东的数控人生
文章图片
辛东在进行零件测量 。 封晓东摄影
就在前不久 , 辛东还在他操作的机床上突破性地完成了一件紧急任务 。
那是某型导弹的燃料舱 , 体积大、结构复杂、精度要求高 。 时间节点两个星期 。
但是车间的几台龙门铣机床都在加工着同样重要的导弹部件 , 耽误不得 。
只能从其他机床上想办法了 。
经过分厂领导和工艺员、操作员的综合评估 , 风险系数太高 。
这 , 让人犯了难 。
军令如山 , 必须完成 。
辛东说 , 可以试一下 。
怎么试?这么大的燃料舱 , 价值上百万 , 没有试验件 。
时间紧急 , 总装车间还等着安装呢 , 这个件完不成将影响总装速度 , 影响的可是集团公司总任务进度 。
辛东沉思了一会儿 , 说:给我一天时间 , 我们拿出验证方案 。
他联合全国技术能手郭思东和组内其他技术人员一起来研究 。
他们将机床的尺寸、燃料舱的尺寸都仔细的量了一遍 , 然后在电脑上编程仿真 。
燃料舱仿真后没问题 。
但是 , 辛东还不能放松 。 电脑仿真毕竟是虚拟的不是实物 。
辛东要用实物来验证 。
可是 , 实物太贵了 , 不可能拿来试验 。
他结合大家的意见突然想到:可以用工装和线绳做个实物模型 。 他将模型放在机床的工作台上 , 模拟加工 。
辛东的视线一刻也没离开急速转动的铣刀 , 最后模拟加工没问题 。
他的嘴角微微上扬 , 露出一丝淡淡的微笑 。
他说:可以做 。
领导们都知道 , 他是一个靠谱的人 , 他说可以 , 那就100%没问题了 。
最后 , 任务顺利完成 , 提前两天交付 。
这项任务 , 是这台普通五轴机床加工的首个2.5m长的结构复杂件 。
本文转自:中国网辛东在测量刀具外露长度。|【大国工匠】 辛东:匠心“铣”长剑,巧手筑九天——记中国航天科工特级技师辛东的数控人生
文章图片
辛东(右)和工艺讨论工装 。 封晓东摄影
辛东和他的团队挖掘出了普通五轴机床的最大能效 。 之后 , 遇到2.5m长及以下的所有零部件都可以用这台机床加工 , 缓解了龙门铣的压力 。
机床旁 , 辛东新收的徒弟 , 满脑门是汗 , 一只抬起来的手指向操作屏 , 将按未按地停在了半空中 。 怯生生地将目光移向辛东:师傅 , 我要按下去吗?
辛东很平静 , 也很坚定:按!
这一按 , 如果出了问题 , 少则几万多达百万就没了 , 责任太大了 。
辛东说 , 数控机床最容易出质量问题 , 我们看似在机床旁闲庭信步 , 但是神经时刻都紧绷着 , 机床里加工的都是国家利器 , 损失不起 。
他刚开始操作数控机床时也特别紧张 , 30年来 , 一直都如履薄冰 。
为了不出错 , 他严格按照规定程序操作 , 每一件产品在加工前 , 他都检查机床的各项参数、核准校量 , 一直恪守着质量制胜的不二法则 。
30年来 , 在他手里几乎没出现过质量问题 。
本文转自:中国网辛东在测量刀具外露长度。|【大国工匠】 辛东:匠心“铣”长剑,巧手筑九天——记中国航天科工特级技师辛东的数控人生
文章图片
辛东(右)和同事一起装夹工装到机床上 。 封晓东摄影

经验总结扩展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