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旦大学|复旦大学教授:我们很多人只是颗“豆”,却硬要长成一个“瓜”

每天耕耘最有趣、最实用的心理学
“种豆得豆 , 种瓜得瓜”是中国传统文化当中很有哲理的一句俗语 , 用以表达“有什么样的因 , 就会得到什么样的果”这样的含义 , 所以也有人说这是一句源自于佛教的谚语 。
很多人将这样的理念贯彻到了自己的人生当中 , 坚信自己只要一心向善、朝着自己想要的目标努力 , 那么最终势必可以达到自己想要的人生状态 。
从心理学角度来看 , 这样的理念可以用期望理论(Expectancy theory)与罗森塔尔效应(Rosenthal effect)来共同理解 。
复旦大学|复旦大学教授:我们很多人只是颗“豆”,却硬要长成一个“瓜”
本文图片

前者是北美行为心理学家维克托·弗鲁姆(Victor H.Vroom)在企业和组织的管理过程之中发现的 , 他认为一些来自外界的激励能够提升个体的行为动力 , 从而增加个体的工作效率;后者则源自于心理学家罗森塔尔在校园当中进行的一次实验 。
结果表明那些对自己抱有很高期待的孩子们 , 能够在一段时间的学习之中提升自己的成绩 。
总而言之 , “种豆得豆 , 种瓜得瓜”在心理学当中对于个体的激励效应是经过了一些实际研究来证明的 。
那么是否这样的信条就是我们应当坚定不移去遵循的呢?是否在任何情况下 , 人们都应该以“得瓜”的标准来要求身为“豆”的自己呢?
复旦大学|复旦大学教授:我们很多人只是颗“豆”,却硬要长成一个“瓜”
本文图片

复旦大学中文系比较文学专业教授梁永安在2022年初中国新闻周刊主办的一档名为“你永远可以相信______”系列的节目中表示:其实很多人生来是个豆 , 却硬是要长成一个瓜 , 一生奋斗 , 却不知道自己是谁 。
大地与特质
在进行自己的演讲时 , 梁永安教授在横线当中补充上的关键词是“大地” , 他认为“热爱大地 , 热爱生活”是对自己一生具有关键激励作用的一句话 , 尤其是“热爱大地”这部分 。 那么为什么“大地”如此重要呢?
众所周知 , 数千年的中华文明孕育在广袤的土地之中 , 农业社会是我们赖以生存的社会环境 , 在这样的栖息生境之中 , “土地”基本上就意味着生活来源 , 意味着人们的“根” 。
复旦大学|复旦大学教授:我们很多人只是颗“豆”,却硬要长成一个“瓜”
本文图片

著名社会学家、民族学家费孝通先生在他的著作《乡土中国》当中就有这样的表述:“总体来看 , 中国的社会是具有乡土性的 。 ”
这种所谓“乡土性”其实就是基于“大地”的一种集体特性:安土重迁、追求安稳、与人为善、勤俭朴素等等都是这样产生的 。
梁永安教授认为 , 大地能够为一个人的生活提供许多启示 , 就以他自己在云南“插队”时的经历 , 他认为正是当时切身去种植各种植物 , 亲眼看到各种蔬菜是如何从一株秧苗成为成熟的作物这样的过程 , 才让他深刻地体会到:人生就如同附着在土地上的庄稼一般 , 正是劳动才让这种时光被赋予了意义 。
复旦大学|复旦大学教授:我们很多人只是颗“豆”,却硬要长成一个“瓜”
本文图片

大地是富有哲理的 , 人们能够从自己的生活当中切实思考到自己的人生是怎样的、自己拥有怎样的人生特质 , 从而去思考 , 自己将来的人生会朝着怎样的方向发展 , 自己应该怎样去努力建构自己的理想 。
不同品种的作物 , 所需要的土壤、光照、水分条件各不相同;拥有不同特质的个体 , 所肩负的社会责任、人生目标以及能力也是各不相同的 , 所以“种豆得豆 , 种瓜得瓜”的人生信条 , 从这个角度来看也应该是一种辩证的、视自己情况而定的守则 。

经验总结扩展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