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理性网购对抗无聊?规律做事应对居家的寂寞

封控居家的时间长了 , 人们心态上难免有变化 。 忙碌之余 , 感到无聊、无力 , 是人们在特殊生活情况下容易出现的情绪 , 排解无聊成了日常需要 。 新书《我们为何无聊》开出的药方值得我们尝试 。
无聊是因为看得太多了
两位加拿大心理学家丹克特和伊斯特伍德在《我们为何无聊》一书中解释了人类无聊的成因、来源和蔓延 。 这本书的英文原名叫“Out of my skull” , 直译为“走出我的头骨” , 一针见血地描述了无聊问题的现实性——当代人因无聊而感到头疼 。
世界纷繁复杂 , 信息大爆炸产生的数码碎片充斥着人们的脑子 。 当代人短暂地度过了驾驭数码产品、享受各种快乐的甜蜜时光 , 便进入到漫长的僵持阶段 , 被技术、设备拖着走 。
作家马伯庸在社交网络上问大家:“上周手机屏幕使用时间减少了33% , 每天平均5小时48分钟 , 这个使用量算不算沉迷?”知名足球评论员克韩回应称 , 他上周的手机屏幕使用时间长达每天11小时 。 《体坛周报》总编辑骆明上周的手机屏幕使用时间为72小时 , 平均使用时间长达每周79小时 。
与作家相比 , 媒体人员显然更依赖手机 , 每天看手机10小时以上是常态 。 采访人员本人的手机屏幕使用时间是每天11小时45分钟 。 随时接收和发送信息既是一种积极参与生活变化的行为 , 也是一种被变化拖着走的表现 。
丹克特和伊斯特伍德在书中指出:“今天的我们被信息淹没 , 而信息过量到一定程度时就会变成噪声 。 当这种情况发生的时候 , 我们就会兴致大减 , 无聊随之而来 。 ”疫情期间 , 随着不断更新的疫情防控进展在网络上发布 , 与此同时很多人都把自己的见闻感受更新到网络上 , 人们的居家空余时间就迅速被这些信息填满 。
|非理性网购对抗无聊?规律做事应对居家的寂寞
本文图片

人们需要一个合理的尺度 , 来兼顾两个重要的方面:了解不断变化的形势 , 并保持居家期间的身心健康 。
书中援引心理学和哲学大家威廉·詹姆斯的观点称 , 无可救药的乏味感与信息数量的增加而非信息质量的提高有关 。 德国作家、社会学家克拉考尔则把这个问题的责任归于媒体制造的信息太多了 , “更多的新闻混淆了我们区分信息和噪声的能力” 。
社会学家奥林·克莱普则提出 , “信息缺失让单调的事情显得无聊” , 他的观点或许比詹姆斯和克拉考尔更接近我们熟悉的当代生活 。 无聊焦虑的时候 , 我们下意识地刷手机 , 正是不断刷到的单薄、重复、枯燥、夸张、虚假的劣质信息使我们真正察觉到无聊的存在 。 越没劲 , 就越想要找办法去“破” 。
克莱普认为 , “无聊产生于节奏越来越快 , 变化缺乏意义 , 行动缺乏终点的时候” 。 信息太少或变化太少都会显得单调 , 信息太多则会让人有种被变化控制住的感觉 。 书中有一个很好的例子:从一条突发新闻到下一条突发新闻 , 一直看下去 , 我们从未停下来仔细想想这些信息对我们来说意味着什么 。
例如 , 网购是很常见的消费方式 , 但是网购成瘾达到“剁手”的程度 , 就成为一种“杀时间”的行为 。 贵州师范学院的一项研究 , 对604名该校在校大学生的自我控制水平、网购成瘾情况和无聊倾向作了问卷调查 , 发现大四学生的问题最大 。 这些同学已基本修完了全部课程 , 有大量空闲时间 , “大学生活对于他们来说可能已没有新鲜感和乐趣 , 日常生活单调乏味 , 他们又大多脱离了家庭约束 , 却心理尚未成熟 , 对自身行为的控制能力较弱” , 因此容易陷入“买买买”而不能自拔 。

经验总结扩展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