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品关于防晒的这些知识,你一定要知道

“养儿不防老 , 防晒才防老”这句话 , 想来很多人并不陌生 。 虽说此话戏谑成分相当之高 , 但也说出了在皮肤护理方面相当重要的一个事实——想要老得比别人慢一些 , 防晒才是关键之举 。
那么 , 防晒到底防的是什么?市面上琳琅满目的防晒产品该怎么选?皮肤屏障受损人群 , 敏感肌又该怎么做才能在防晒同时又避免肌肤出现问题呢?与防晒有关的这些问题 , 我们一次来弄个清楚 。
防晒 , 到底防的是什么?
“为什么我用了防晒霜 , 但还是晒黑了?”“为什么我的脸在太阳下晒了一会儿就红了?”……对大部分人来讲 , 以上这些问题或许都曾经在自己的生活里出现过 , 但答案到底如何 , 其实大家也未必都能阐述清楚 。
实际上 , 防晒这件事 , 从根本上来讲 , 其实是要防止皮肤因为紫外线照射而受到损伤 , 进而实现防止皮肤光老化、防晒黑等目标 。
大家知道 , 太阳辐射带来的紫外线可以根据波长分为UVA 、UVB 和UVC , 其中 , UVC的穿透力最弱 , 基本上在臭氧层时就已经失去“威力” , UVA和UVB则可以突破臭氧层的保护 , 影响我们的日常生活 。 相比较UVA来说 , UVB的波长较短 , 因此两者在皮肤的穿透力上也有区别 , UVB到达的是皮肤表层 , 会造成肌肤晒红、晒伤等问题 , 而UVA则可以达到皮肤的真皮层 , 造成皮肤晒黑、加速衰老等问题——当一个人长期暴露在直射的阳光下 , 而且不做任何防晒措施时 , 紫外线就会损伤他的皮肤表皮细胞 , 加快色素的合成 , 破坏皮肤自身的保湿作用 , 久而久之 , 脸上会出现斑点、皮肤会失去弹性、产生一些皱纹等老化的特征 。 除此之外 , 还有研究显示紫外线能刺激面部炎症 , 加重皮肤过敏和痘痘发炎 。
关于防晒 , 我们到底能做什么?
通常情况下 , 我们会将防晒分为“软”“硬”两种方式 。 “硬”防晒往往指的是一些物理方式 , 比如说戴帽子、戴墨镜、撑伞 , 尽量让自己的皮肤不暴露在阳光直射的范畴内 , 或者通过其他工具来对皮肤进行遮挡 , “软”防晒则更多指的是通过使用防晒产品来抵御紫外线对于皮肤的伤害 。 值得一提的是 , 根据防晒产品中的关键成分——防晒剂的机理不同 , 你日常使用的防晒产品也可以被分为物理防晒和化学防晒两种 。
物理防晒剂 , 也被称为无机防晒剂 , 它会通过反射紫外线来屏蔽紫外线对皮肤的伤害 。 通常来说 , 物理防晒剂往往肤感厚重 , 不容易涂开 , 很多产品在上脸后会出现泛白的情况 。 而化学防晒剂则是通过吸收紫外线来发挥防晒作用 。 这类成分有很多 , 自1928年防晒产品首次商业化以来 , 化学防晒剂在近百年之内也不断地进行着技术迭代 , 常用的有OMC(甲氧基肉桂酸乙基己酯)、二苯酮、阿伏苯宗、奥克立林等小分子防晒剂 。 相比较物理防晒剂 , 化学防晒剂的使用感受会更出色 , 但同时 , 因为其普遍采用的是小分子防晒剂 , 因此常常会和产品安全问题扯上关系——之前就曾有过常用的小分子防晒剂在母乳、羊水、尿液、血液中被发现的报道 , 并一度出现并引起大众恐慌 , 因此近些年来 , 关于防晒剂分子结构大小设计的研究也一直在进行中 。
由国家药监局发布的《化妆品安全评估技术导则》显示 , 原料的分子结构、性质和透皮吸收有关 , 对于分子量>500Da的原料 , 其透皮吸收率显著降低 。 “分子量大于500 Da的防晒剂有着不易透皮吸收的特点 , 其将大大降低渗透风险 。 在未来 , 使用大分子量的防晒剂或许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技术趋势 。 ”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皮肤科主任医师项蕾红教授说道 。

经验总结扩展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