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的性格底色

|我们的性格底色
本文图片

中午端坐在电脑前 , 读陈行甲的「在峡江的湾流处:陈行甲的人生笔记」 , 写到自己的母亲 , 今天恰逢母亲节 , 书中的文字触发了我一个思考 , 先说结论:我们的性格底色来自于我们的母亲 。
过往读过的这么多文字 , 我们记录自己母亲的文字远多于父亲 , 好像父亲的角色在中国人成长的人生旅途中 , 是缺位的 , 我随手在谷X搜索检索一下 , 也验证了我的猜想 。
|我们的性格底色
本文图片

|我们的性格底色
本文图片

陈行甲写自己的母亲 , 莫言写自己的母亲 , 杨本芬写自己的母亲 , 只有少量的文字涉及到自己的父亲 , 在这些作者笔下 , 母亲的形象都是那么的相似 , 善良、纯朴、勤劳与勇敢 , 以自己孱弱的身躯抚育着自己的每块血肉 , 在与母亲的相处之中 , 我们承袭了母亲身上的性格特点 , 柔弱中蕴含刚毅 , 始终有一种向上、勇敢与乐观的生命律动 。
为什么母亲的形象留下这么深的烙印 , 而父亲作为家庭的一员却是缺失的?我的理解 , 在时局为艰的年代 , 生活朝不保夕 , 母亲更多承担照料家庭的责任 , 充当的是家庭主妇的责任 , 当时生产力低下 , 母亲为一家的生活 , 从早忙到晚 , 让一家人糊口 , 不被饿着 , 所以日常的生活中 , 母亲和孩子更亲密 , 陪伴孩子的时间更长久 , 也不是说 , 父亲没有发挥自己在家庭中的作用 , 为了谋生 , 远离家乡 , 赚取生存资料 , 不像母亲这样 , 时刻能守候在孩子身边 。
自然在孩子的记忆中 , 更多是对母亲的印迹 , 受母亲的影响也更大 , 长大成人之后 , 给自己的母亲有了更多的着墨 , 也便不足为奇 。
所以我们的性格底色 , 更多来自母亲的熏陶 , 言传身教 , 而城市化进程以来 , 人的迁移更方便一些 , 并伴随分工的细致 , 适合女性做的工作也越来越多 , 所以现代女性也不再像传统社会一样 , 固守在家庭上 , 操持孩子的一日三餐 , 与传统社会相比 , 现代女性的职责虽然发生了分散 , 但付出依然未曾减少 。
【|我们的性格底色】天下的母亲是伟大的 , 祝福所有妈妈 , 万事顺遂 。

    经验总结扩展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