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州文脉|【惠州文脉·花地西湖(第106期)】( 二 )


惠州文脉|【惠州文脉·花地西湖(第106期)】
本文图片

雪域春色 李海波 摄
烟花三月
惠州文脉|【惠州文脉·花地西湖(第106期)】
本文图片

□夏杨
我站在 , 三月的尽头
放任心绪 , 空空
贪恋这一刻的 , 阳光温柔
风也温柔
枝头的绿意
一天比一天张扬
一天比一天奔放
方才还蒙着灰色
转眼就变成了鹅黄
暖风吹得多了
会无端地 , 生出些犹疑
就像一只甲虫站在春天
盼着夏天到来
同时又有些惶恐
有时发呆也伴着迷茫
无端地感伤 , 或是焦虑
路走到这里 , 花开到今天
昨天是怎样
明天会怎样
决定亲手刻一枚印石
要时刻提醒自己
这暖阳是要的 , 爱更是要的
不然 , 余生里那些个
偷袭而来的茫然
该如何驱离?
总想象自己是一只甲虫
在三月的尽头想望夏天
一日一日地憧憬
那些个繁华而热烈的时光
但想象总是不完美
总会在暖阳之后 , 戛然而止
其实想多了也无益 , 不如
趁着烟花三月
放任一下困顿的心
贪婪地游弋于
这弥漫着鹅黄与新绿的光阴
给自己镀一抹光 , 或烙一个印
至少留一份念想
好在未来 , 某个落寞的冬日
笼着炉火下酒
惠州文脉|【惠州文脉·花地西湖(第106期)】
本文图片

目光中的父爱和母爱
□唐宝民
一次去同学家里 , 其父亲向我讲了当年送同学上小学的事:“那时候啊 , 他才10岁 , 上小学二年级 , 从家到学校有三里路 , 早上六点上自习 , 五点半就得从家里出发 。 天还没亮 , 他不敢走 , 我就陪着他一起去 , 送他到学校 。 后来 , 想到他是男孩儿 , 应该锻炼他的胆量 , 我就跟他说:‘明天不送你了 , 你自己去学校吧 。 ’他心里不愿意 , 可也不敢说什么 。 第二天早上五点半 , 闹钟响了 , 天还黑着 , 他就起来了 , 背起书包出了门 。 我其实早就醒了 , 但我假装睡着 。 他一出门 , 我就起来了 , 悄悄地跟在他身后 , 他走了一会儿 , 回头看 , 什么也没看到 , 又往前走 。 又走了一会儿 , 他就跑了起来 , 一口气跑到了学校 , 我也跟在后面跑 , 一直到学校门口 , 看着他进了教室 , 才放心地离开 。 我就这样天天偷偷地跟在他身后送他 , 一直到天亮得早了 , 才放心地让他自己去学校 。 ”
朋友的父亲是把这件事当做一个笑话讲的 , 可我听了却十分感动 , 他的一片苦心 , 在这里淋漓尽致地表现了出来 。 在黑暗中 , 父爱的目光紧紧追随着儿子的身影 , 生怕儿子有什么闪失 , 努力照亮着儿子生命的每一个角落 。
在一次朋友聚会上 , 大家谈起了母爱这个话题 。 一个朋友说她对母爱感触最深的就是母亲的目光:“我结婚后住在城南 , 父亲去世得早 , 母亲独自住在城北 。 每个星期 , 我都去看一次母亲 , 买些她喜欢吃的菜 , 亲自下厨 , 并和母亲一起吃饭 , 然后再收拾屋子 , 洗洗衣服 。 每次离开的时候 , 我回头仰望 , 都能看到母亲站在阳台上目送着我离去 , 一直到我走出小区 , 拐过街角 , 回头再看时 , 母亲还站在阳台望着我离去的方向 。 那一刻 , 我忽然明白 , 今生 , 无论我走多远 , 都会有母亲的目光跟在身后 , 都走不出母爱的目光……”
是的 , 父母对子女的爱 , 常常是一种默默的关怀 。 那种爱 , 往往就寄寓在无声的目光里 。 目送 , 其实是一种无言的牵挂 。 父母通过目光 , 传递着关心和爱给子女 , 就如龙应台在《目送》中所写的:“我慢慢地 , 慢慢地了解到 , 所谓父女母子一场 , 只不过意味着 , 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 。 你站立在小路的这一端 , 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 , 而且 , 他用背影默默地告诉你:不必追 。 ”

经验总结扩展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