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州文脉|【惠州文脉·花地西湖(第106期)】( 三 )


惠州文脉|【惠州文脉·花地西湖(第106期)】
本文图片

爱人长眠小星山(一)
□刘明霞
迎着咸腥味的海风 , 我们采风的一行人从港口渔政码头登上两艘船 , 直奔小星山岛而去 。
小星山岛位于惠州惠东港口镇西南方向 , 是一座常年没人住的荒岛 。 将近60年前的那场战斗 , 让小星山和惠东港口民兵连威震天下 。 港口民兵一举歼灭潜入小星山的特务 , 英雄事迹被拍成电影《南海长城》 。
重访阔别二十多年的小星山 , 我有点兴奋 。 1995年 , 我曾到小星山参加活动 , 但未细细参观采访 。 此次随惠州市作协组织的团队专程去采风 , 对小星山及英雄民兵连充满期待 , 对光荣战斗历史充满景仰 。
船一起航 , 就被湛蓝的海水包围 。 海潮将一轮红日从东边托起 , 缕缕霞光在海面铺上一层潮红 。 站在甲板上凭栏观涛 , 思绪飞扬 。 不久 , 一阵阵海风藏在波涛里 , 发出“哗哗哗哗”的声响 , 掀着巨浪 , 把船只不停地抛起来又摔下去 , 起伏落差岂止三尺?颠得人胃里翻江倒海 , 迷糊中听见呕声阵阵 。 有些刚登船时兴奋不已的同行者 , 如霜打的苗 , 东倒西歪恹恹然也 。
身体在波涛里颠簸 , 我的思绪却飞到那个崇敬英雄的年代 。 《南海长城》原是话剧 , 后被八一电影制片厂搬上银幕 。 电影公映时 , 已经是上世纪七十年代中期了 。 男主角是王心刚 , 女主角是刘晓庆 , 演唱插曲的是李谷一 。 用现在的话说 , 演员阵容豪华 。 不过 , 那时候我还很小 , 只知道王心刚 , 后来才了解刘晓庆和李谷一 。 王心刚塑造了很多完美的男性形象 , 例如《勐垅沙》里的解放军叔叔 。
不知不觉 , 我们在风浪中前进了约一个小时后 , 远远看到了小星山的身影 。 所有人打起精神 , 极目远眺 , 隐隐看到那座小岛 。 远远看 , 小星山很像一条卧着的小鳗鱼 。 看起来近 , 走起来远 。
因风浪太大地势险要 , 船体积较大 , 担心触礁 , 因此不能靠岸 。 可以想象 , 当年依靠小舢板紧急登岛、狙击敌人 , 多么艰难 。 我们只能在船上与小星山对视 。 眼前 , 最高处的那座山就是小星山 , 岛上有小星山战斗遗址、妈祖庙 , 最让人怀想的是苍山翠柏掩映下的小星山战斗纪念碑 , 那里长眠着张苞等三位烈士 。
虽然没登上小星山 , 但没想到我采访到了张苞的妻子曾解 。 她是电影《南海长城》里阿螺的原型 , 但阿螺是一个后进变先进的形象 , 而曾解一直是一个战争中的先进人物——老游击队员、港口的妇联主任 。
岛上的战斗 , 过去了几乎60年;英雄的事迹 , 鼓舞了一代又一代人……
从港口镇回来后 , 几番周折 , 从深圳到惠州 , 我找到了90多岁高龄的曾解 。 满头白发的老人在家里与我长谈了一个上午 。
老人说 , 这些往事从来没有和别人说过 。 我很感激她的信任和坦率 。 在老人娓娓的叙述中 , 一对革命夫妻的往事 , 如海潮般涌了上来 。
曾解的老家在东莞 , 小时候家里很穷 , 父亲做泥水工 , 母亲在家做家务 。 1944年 , 15岁的她在隔壁村一位姓邓的大姐帮助下 , 参加了游击队 。
她们同在一个医疗队做护士 。 有一次 , 前方的伤病员中来了个英俊的小伙子 , 就是张苞 , 他在处理一枚哑弹时右手被炸伤成了二级残废 。 曾解小心翼翼为张苞处理伤口 , 精心照顾 , 彼此都给对方留下很好的印象 。
1946年 , 他们转移到山东烟台 。 曾解至今还记得是在鲨鱼涌登船的 , 张苞也在船上 。 看着两人相处融洽、情投意合 , 邓大姐喜在心里 , 遂从中牵线 , 并汇报给支队 。 支队同意后 , 张苞和曾解就结婚了 。

经验总结扩展阅读